•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男子只向1人借了1万5 半年后被3人起诉追讨17万
  • 男子只向1人借了1万5 半年后被3人起诉追讨17万

    时间:2014-11-12 15:22:00  来源:  作者:

    去年12月底,小朱(化名)从徐某处借了1.5万元。没想到,今年5月,自己成了法院被告,起诉自己的除了徐某,还有徐某清、徐某某,欠款总额也成了17万元。之前,朱某甚至根本不认识徐某某。到底谁在说谎?经过婺城区检察院调查,发现徐某等人涉嫌虚假诉讼。针对涉案的多起虚假诉讼事实,婺城区检察院依法出庭支持公诉,徐某、徐某清因犯妨害作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和一年,该判决于11月8日正式生效。

    “债主”多出两个,欠款多出15.5万元

    “3月25日,我在自家楼下把10万元钱交给小朱拿去做生意,全都是100元面值的现金,后来我催了10多次他都不还!”5月15日上午,35岁的徐某作为一起民间借贷案的原告,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当时约定的利息我都不要了,只求把10万元本金和1万元交通费还回来就好”。

    随后,他的朋友徐某清和徐某某在合并审理的官司中,起诉同一个被告人小朱,要求偿还借款4万元和3万元,描述场景同样非常具体。徐某清称“去年12月在网吧打游戏认识小朱,他说手头紧缺4万元要借5天,我回家给他拿钱”,徐某某称“和小朱是多年朋友,今年2月他说做生意借3万元,傍晚我在公园里把现金给他”。

    而3起案件的被告人小朱,每一次说法始终都是一致的,即自己只在去年12月底从徐某处借款1.5万元,在开庭之前已经分3次还给他4500元,这3张共计17万元的借条,则是被对方以“充当利息”的名义,先后要求他写下的。至于其他原告,小朱只知道徐某清是徐某的朋友,根本不认识徐某某。

    针对本案的诸多疑点,法院裁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婺城区检察院民行科介入调查,并由该院侦监科进行立案监督。7月15日,已被上网追逃的徐某、徐某清、徐某某主动投案。

    借了1.5万元写了4万元,多出来“算利息”

    经调查,去年12月23日,小朱苦于无力支付抵押贷款的利息,通过朋友认识了徐某,想向他借2万元。徐某当场给了1.5万,却要求他在事先印刷好的“填空式借条”上写上欠款4万元的内容,理由是“多出来的2万元扣利息,实际利息算到你还的哪天为止”。因为着急借钱,小朱没多想就写了,同时注意到借条上“出借人”一栏,对方并没有写名字。至于借条内包含的剩余5000元“本金”,后来小朱再也没收到,自己反而陆续3次转账还款4500元。

    今年2月20日,小朱突然接到徐某电话,说那笔钱的利息已经超过2万了,让他赶紧来自己车上谈。在车里,徐某要求他再写3万元借条继续“扣利息”,并强调日期必须写成2月1日。由于车上还有几个人盯着,小朱担心对方找家人麻烦,只好写下借条后离开,“出借人”一栏依旧为空。

    一个多月后,徐某等人再次把小朱叫到车里,告诉他“要么马上还清欠款,要么再写一张10万元的借条扣利息”,无奈之下他继续按要求写借条,日期是当天,“出借人”这才写上“徐某”。至此,原本还款后只剩下1.05万元的债务,摇身变成了17万元。

    4月8日,准备充分的徐某担心一次性用3张借条可能判不回那么多,便以本人名义起诉小朱,要求偿还那张10万元的借条,而另外两张则让他自己的债主徐某清、徐某某在“出借人”处写上名字,约定两人半个月后同时去法院起诉,拿回的钱权当是他还的。

    几个月“生息”10多万元,每天利息200元

    得知法院将案件移送后,徐某等人生怕事情败露,一边抱着“希望事情早点了结、大不了罚点款”的心态,主动投案;一边托人联系小朱“私了”,协议让他“再支付实际欠款的剩余本金1.05万元和五个月的利息1800元(按每月2.4%算),所有事情就此结束,以后不得再追究三人的法律责任”。

    接受承办检察官讯问时,徐某反复强调“借条都是小朱本人自愿写的,他也确实找我借过钱,所以我自然就起诉了”。徐某自己又欠徐某清、徐某某20多万元,认为“正好叫他们顺便帮我起诉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应该不犯法”。

    在得知自己涉嫌妨害作证罪后,徐某感到很惊讶,觉得他只是“把利息写进借条里计算而已”。至于仅仅1.5万元的借款,短短几个月怎么会算出十几万元的利息,他竟这样解释:“我当时指的是日息2分,等于借一万元每天要还200元利息,不是说每月。他没还清就按全款算。”事实上,这个说法从未写在借条上。

    而同案的徐某清和徐某某均表示后悔不已,他们和徐某既是老乡又同年龄,借条是小朱亲自写的,确实也借过钱,出于人情才帮忙起诉,没有收过任何好处,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涉嫌犯罪,最后把手头生意也耽搁了。

    对于这次的遭遇,小朱坦言自己一开始迫于贷款压力,无奈写下欠款4万元,谁知后来居然冒出另外两个“债主”,除了最初的1.5万元,他再也没有拿到一分钱,利息的算法也从来没听到过。后经查明,以这种方式被要求“高额利息”的还有多名被害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