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杭州闹市近日出土大炮 可能轰击过进犯的倭寇
  • 杭州闹市近日出土大炮 可能轰击过进犯的倭寇

    时间:2014-11-12 08:47:00  来源:  作者:

    杭州闹市近日出土大炮 可能轰击过进犯的倭寇

    秋石高架四期工地上出土的古代的“大炮”

    前天下午,秋石高架四期工地上,用挖土机进行桥桩作业的李师傅,从地下3米深的泥土里挖出来一个“宝贝”,长约1米多,重量至少500斤以上,有人猜测可能是古代的“大炮”,专门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

    李师傅联系上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并将“大炮”用挖土机铲斗盖住,防止“文物”被别人偷走。(详本报昨日A07版)

    这门“大炮”到底是哪个朝代,有没有考古价值?

    昨天上午7点多,五个壮汉,花了十几分钟,还动用了吊车,好不容易把“大炮”装上车,送到万松岭路树林茂密的考古所,供专门研究明清段的工作人员考证。

    我们也赶到了杭州考古所。这门“大炮”运到院子里后,放在一处草坪上,和“大炮”堆放在一起的,还有三尊威武的石狮,工作人员说,这些石狮也都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同一时代,归到一起来。

    考古所杨工说,这次从秋涛路地下挖出的“大炮”,是铸铁材质,是一具残炮,用卷尺量过,这部分“炮身”长90厘米,炮口内径为10厘米,炮壁很厚,上面还有一个地方,凿出了一个凹槽,还有一个细细的孔,孔是放引线用的,整个炮体很笨重,仅仅这段,重量就有1000斤以上。

    “挖出来的可能是炮尾,也就是大炮的后半部分。”杨工和其他同事看过之后,初步认为这个炮尾是明清时期的,可惜的是,炮尾埋在地下,土层也不是很深(地下3米左右),时间太久,全身都已被腐蚀,需要通过专业除锈、清洗之后,才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这种样式的大炮,是西式的,当时欧洲的重炮武器,已经很发达,咱们明清才开始出现,并用于军事,这种大炮形状有很多种,一般我们叫它红夷大炮或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的材质都是铸铁,明代的铸铁大炮,最先是从荷兰进口,清代才慢慢开始自铸仿造。

    大炮结构一般有炮管、炮耳和炮尾,大炮固定在石质的炮台上,或者装载在有轮的推车上。

    这次发掘出来的大炮,为什么只有炮尾?

    我们看到,这个90厘米的炮尾下面,有一处很明显的凹凸不平的断裂面。

    杨工猜测,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敌人的大炮击中或自爆,才从炮耳处断掉;还有一种就是战败后,为了不给敌人留下大炮,逃跑时故意切断的,仅仅靠锈蚀,这么厚的炮壁,不至于截然断开。

    杭州城内,上一次发现类似的大炮,是在2006年夏天,地点是在老浙大横路一弄的施工工地上。

    那架大炮,全长213厘米,后面粗一些,直径约为52厘米,前面炮口细一些,约41厘米,后炮尾跟这一架有所不同。

    当时,还担心那架火炮里面会不会是门哑炮,里面藏着火药,爆破专家还到了现场勘测,确定安全性后,又叫来了考古专家。

    由于那门大炮锈蚀较重,明清古炮身上,经常会写上的铭文,已经看不清晰,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时候的火炮。

    但是,那个发掘地点,是旧时的环城东路附近,当时那里为明清时期的城墙门楼。那架火炮,可能就是当时架在城门上守城用的。而按照考证出来的杭州明清时期的古城门方位,那里应该是庆春门。

    再往前看,2003年夏天,杭州在平海路和湖滨路交界处,修下水道时,也发现了一门古炮。这架火炮,铸铁铸造,炮长约1.36米,内径约9厘米,考证为清代文物。由于这些铸铁火炮炮身较重,通常都有两三千斤重,很难搬运,发掘地点大多是在架设的炮台附近。清代这门火炮,恰好也处于涌金门附近(杭州明清时期,十大城门之一)。

    这次秋石高架四期挖出的这门残炮,具体位置是秋涛路三廊庙公交站附近。杭州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方正好是明清时期海塘防御位置。

    这里叫海塘,但并不是大海在这里,而是钱塘江的防洪塘。明代东南沿海出现倭寇,他们从杭州湾经过钱塘江,直逼杭州城。杭州城建档案馆资料显示,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5月,倭寇万余人进犯直逼杭州。

    杭州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还说,这个炮的样子,跟厦门胡里山炮台的一个火炮,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对比了胡里山炮台上陈列的明清大炮,找到了跟秋涛路三廊庙发掘出的炮身细节极其吻合的一尊大炮。那台胡里山大炮旁边说明文字写着:明代大炮。

    查阅资料显示,明清大炮,根据射程不同,大炮的样子也别具一格,像海防的大炮,一般更粗大,火药装得多,射程要远一些。炮身上还会铸上一些长威风的字,比如,“威武制胜大将军”等。

    由此,根据发掘位置及形状可以推测,这门有待考证的大炮,可能是明代大炮,而它的作用,也可能是防御从海上再通过钱塘江入侵杭州城的倭寇用的。

    这个只剩下炮尾的大炮,是在炮击倭寇中,折翼自毁,还是经过一番抵抗,被倭寇炸毁,眼下无从考证。

    但是,有史料记载的是,嘉靖年间,倭寇从钱塘江口上岸,攻进了杭州城,从涌金门进城,还把雷峰塔的楼廊纵火烧掉了。

    清朝诗人许承祖写过:“黄妃古塔(记者注,雷峰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看来,海防用的这门残炮,可能没有抵挡住倭寇的攻势。

    明代引进的大炮不行,到了清朝,仿造的也还没有多少改进。

    快报曾在报道老浙大横路发掘出的古炮时,引用过道光年间任浙江巡抚的梁章钜写的《炮说》。在这篇文章中,梁章钜自曝家丑说,英兵进犯广州时,他奉命到广西选送大炮,运往广东。这些炮轻则八百斤,重则三千斤,个头不小,说仗打完后,要原封不动运回广西的。可惜这批大炮不争气,或者做了俘虏,或者移民大海,最后没有一座能够衣锦还乡。梁章钜在上海,也亲自检阅过海防炮台的大炮,新炮旧炮、大炮小炮,不下二百座,然而洋鬼子一到,一下子竟像变成了蜡造炮,又哑又软,硝烟过后,检点残骸,人人伤心落泪。

    不用说,这些笨重的大炮跟欧洲先进火器之间的差距。

    清末,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在很多城市,用自制的火炮,完胜清军。

    他们的火炮是什么样子的呢?

    更早时期,余杭发掘了一门小炮,是清代太平军使用的铭文铜炮,炮身写明这架炮为塘栖镇匠人沈氏铸造。

    昨天,我们在杭州博物馆里,查看了这门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的铜炮。

    这门铜炮,大致样子跟明清的大炮相似,放火药冲击炸弹的炮尾、架炮的炮耳,还有炮膛。但它的整个炮身明显改良过了,显得很小巧,长84.5㎝、口径5㎝,携带与移动方便,炮径较小,精准度也会高不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