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杭州90后小伙靠说书讨生活:有我在杭州评话就在
  • 杭州90后小伙靠说书讨生活:有我在杭州评话就在

    时间:2017-07-01 14:52:00  来源:  作者:

    一身马褂,一把扇子,静木一落,帕子一拎,26岁的90后小伙子胡达站在桌子后说起了杭州评话,《隋唐》故事被他娓娓道来,声音朗朗,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引得在场的老爷子们时而一惊一乍,时而哈哈大笑。

    什么是杭州评话?说白了,就是说话人用杭州方言讲历史故事,它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南宋。过去没有电视、网络,杭州市民聚集在茶馆听评书先生说大书、喝茶、聊天,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现在杭州评话的市场日渐萧条,但是这名90后小伙子却因为纯粹的喜欢入了这行,自2016年开始活跃在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的百姓书场,至今已有一年多。

    盲人大爷辗转3个小时听书

    误认为他是50多岁的说书人

    前天下午,时报记者来到百姓书场,虽然外面下着雨,但屋内人员满满当当,不少人还坐到了屋外。来听评书的,基本上是老年人,费用也相当低,3块听一场,下午1点开始3点结束,两个小时还有空调茶水供应。这3块钱全归说书先生所有,社区还每个人头贴5毛钱。一场书大约有40多人来听,评话先生一天能有百来块收入。

    “我们这里从闲林、笕桥、丁桥、萧山过来的都有,有的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有的人直接打的过来听。”陈大爷说,他们这里年纪最大的听众是90岁。

    胡达站在高台上,举手投足间拿捏历史大局,眉飞色舞间尽显风云变幻。坐在最后排的洪大爷是个盲人,只见他听的眉毛一耸一耸,微微点着头,时不时地抿嘴而笑。

    洪大爷今年80岁,是个忠实的评话迷,听了十几年的苏州评话,杭州评话也听了两三年。他上午10点多就从萧山出发了,辗转前来书场还是迟到了10分钟,只能坐在最后一排。洪大爷这是第一次来百姓书场,聊起说书人,他连连赞叹,“很好!讲的很不错!”但是他不会想到眼前的说书人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我还以为他有50多岁,听起来很有经验。”

    从小耳濡目染

    从听书人变成说书人

    胡达从小接触中国古典文化,“从幼儿园开始,看六小龄童老师演的《西游记》,93年版的《包青天》,在外公外婆的耳濡目染下接触京剧、越剧……”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胡达不仅看,还对着电视模仿、表演。或许生就这份天赋,有时候他自己都奇怪明明英语学的那么累,但是从小看一遍历史原著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2006年西一社区的百姓书场创立以来,胡达就成了这里的听众,十多年间,从听书人变成说书人,始于2010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一次,胡达参加了一个免费公益活动,深入接触了杭州评话,师从杭州评话传承人王超堂至今。

    深受王老先生感染,胡达对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承堂”,意为“继承、传承”。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打磨,去年,胡达站上了百姓书场的讲台,不过每天听评书录音学习以及嗓子训练,他从未间断过。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的评话生涯才刚刚开始哩,这里面妙不可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胡达翻出一张照片,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他自己一笔一划写的说书内容。“我们称这叫‘打书’,我一般先在网上买评书参考,再按自己的思路边说边修改,有了灵感再往里面加新的内容,所以每次讲每次都会不一样。去年《隋唐》我说了52天,今年就可以说两个月。”胡达说,“这些东西都是心血,有时候‘打书”打到凌晨两三点,这就是靠说书讨生活的日子,但也是我钟情的日子,只要有书说,就高兴!”

    年轻人已不再听书

    他仍在坚守

    聊天过程中,每当讲到兴头上,胡达就会站起来做个手势。“说书讲究‘噱头’,一句话勾着一句话,放出一个‘噱头’,能把在场的人吸引住,要么乐上半天,要么吓个半死。”在胡达看来,这是说书的“妙不可言”之处。

    作为百姓书场最年轻的评话先生,胡达对杭州评话有他自己的理解。“说书也要讲究与时俱进,之前杭州的徐筱安老师就提醒我“武松打虎”的漏洞,老虎都扑过来了,武松怎么还有时间做出脱衣服的动作?虽然新鲜的东西老爷子们一开始接受不了,但是时间久了他们现在都能接受了。”

    杭州评话,或许会成为胡达一辈子的职业。虽然现在年轻人已不再听书,杭州评话的市场也日渐萧条,但胡达看的清透。“这不是在我的意志范围内的。”胡达说,“我只能说,有我在,杭州评话就在,这样就可以了!”

    说书的现场安静、有力,底下的人听的乐呵,上面的人说的陶醉。静木一落,扇子一挥,隋唐英烈们在小伙子的弹指眉宇间又开始出场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