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32岁女子总觉得自己“快死了” 一年要打30多次120
  • 32岁女子总觉得自己“快死了” 一年要打30多次120

    时间:2017-07-17 16:08:00  来源:  作者:

    作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谢健在门诊中会遇到一些特别的患者:有些患者表现出了临床症状,但在各项检查中查不出异常,比如说觉得自己心跳过快、难以呼吸,但心电图等检查却很正常,“明明生病了又不像有病”;另一种是发现疾病后却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比如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总是恶心、胃胀、呕吐,很像胃炎却又不是,“得病了却不知道怎么治”。

    事实上,这些病都是“心病”。

    他们都被同一个病症困扰多年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去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晴病房启动,创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心晴病房管理模式。现在,医院已经在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心内科、医学美容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六个科室开展此项工作。

    可能很多人还是很好奇,什么是心晴病房,看了下面几个发生在心晴病房的“读心”故事,你就知道了。

    【地点:耳鼻咽喉科】

    老罗今年60多岁,6年来,他一直觉得有“嗡嗡”耳鸣的症状,打着“飞的”到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医院都看过,加起来多达50多家。但是,老罗依旧觉得自己的耳边,每天有上百只蜜蜂在飞。

    市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海生接诊后发现,老罗耳鸣一直不好的重要原因其实是焦虑:耳鸣引起的焦虑,焦虑又加重了耳鸣,导致了恶性循环。

    目前,经过规范的抗焦虑治疗后,老罗耳边的蜜蜂终于都“飞走”了。

    【地点:呼吸科】

    50多岁的费女士,十年来总是感觉自己一口气接不上来,把杭城所有设有呼吸科的医院都跑遍了,都没查出毛病,情况也没有半分好转。前不久,她又到了市一医院呼吸科就诊,各项检查后,呼吸科要求临床心理科为其进行会诊。

    张海生接诊后,简单地教了费女士“848呼吸法”后,她就感觉自己一下子活过来了,气也顺畅了。

    张海生告诉记者,其实费女士是因为她长期处于紧张和害怕状态,总以为自己一口气会闷过去。

    【地点:心内科】

    32岁的朱小姐,一年要打“120”30多次,连“120”司机都认识了她。每次抓起电话,她都会说:“我快要死了,你们赶紧来救我!”,然而一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后,她又感觉自己好了,被医生们称为“急诊室的常客”。

    张海生解释,朱小姐其实患的是焦虑障碍中的一种,叫惊恐障碍,发作时,会出现濒死感,气接不上来、胸闷,很像心脏病发作。

    “这样的患者具有口袋常备速效救心丸、不敢独处、手机不离手、害怕去公共场合等特征。”张海生提到,在心血管科最高发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心血管病人的心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地点:医疗美容科】

    43岁的王女士,一直睡眠不好,从10年前开始,就有服用安眠药的习惯,但3年前,因为生二胎开始停了药。

    一个月前,她在美容院打了瘦脸针后,自己上网查看,发现网上描述的副作用都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了,自己感觉跟毁容了一样,整天不敢出门,甚至还动过自杀的念头。

    一周前,她到张海生处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

    张海生说,医疗美容科的求美者中,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达30%-60%,并且求美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都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

    “像很多有体象障碍的患者,在早期就要有识别,并不建议做整形。”他说,“这些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医疗纠纷,但对求美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求美者的满意度。

    【地点:神经内科】

    42岁的方女士,既往有癫痫病史,1个月前,因为癫痫再次发作,入住神经内科,但是这次抗癫痫的药物却没有明显的效果,依然每天发作。

    经临床心理科会诊后,大家发现,方女士这次并非真正的癫痫发作,而是癔症发作,后来,她经过暗示等心理治疗,已痊愈出院。

    张海生说,临床上癫痫和癔症发作有时候很难鉴别,但是癔症发作前有一定的心理诱因,症状有夸张、表演色彩等。

    【地点:消化内科】

    就读于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小北,从一年前开始,就吃不下东西,一吃东西就胀。1米53的个子,原本90多斤的她,一下子瘦到了60斤。本以为随着中考结束,这种状况就会结束,没想到愈加严重了。

    在消化科住院的时候,张海生为其会诊,最终诊断小北患了抑郁症。

    张海生提到,临床上超过90%的焦虑抑郁的患者都有胃肠道的症状,超过50%消化系统的疾病都会伴有焦虑或抑郁,存在大量(发病率50-70%)功能性的胃肠道疾病(心身疾病)可以通过精神科干预改善。

    心理病也会有生理表现

    谢健表示,如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诊断,很多病症却依然存在,就应该跳出圈定的模式,考虑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许多患者虽然是焦虑症、抑郁症,但也伴随躯体化病症(身体不舒服或是身体上长时间表现出各类奇怪病状)。

    他表示:“这些患者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会增加诊疗难度、住院时间延长24%并影响病房周转率、降低治疗依从性、增加用药复杂性、增加躯体疾病复发率和死亡风险。”

    据统计,综合医院各科室就诊的患者中,罹患抑郁或焦虑的患者比例高达16.5%。在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焦虑患者中,只有47%的患者被识别,其中,24%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治疗,9%的患者接受充分治疗,仅6%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

    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院内患者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中国51个专科和综合医院的6008名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调查分析显示,每10个严重抑郁的女性中,6名有自杀的想法,4名有自杀计划,2名实施自杀。

    “所以,对这些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自杀风险等心理状态评估,及时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自杀率,改善医患关系。”谢健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