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 公民环境行为调查:垃圾分类践行度低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无分类桶是主因
  • 公民环境行为调查:垃圾分类践行度低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无分类桶是主因

    时间:2019-05-31 00:0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陈锐海)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态环保提出具体要求。一年过去了,公众对《行为规范》的实践情况如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4月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086份,并分析形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等多数生态环境行为领域践行度较高,能够“知行合一”,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

    调查发现,近九成公众经常注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他们践行程度较好最主要的考虑是“节约能源资源”,其次是“为安全考虑”和“为节省开支”。

    同时,超七成公众对自身践行“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评价较高。

    绿色消费方面,仅五成受访者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上自我评价较高。近六成受访者在购物时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他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便利程度和个人习惯,中老年群体和东部地区践行度相对较高。

    出行方面,84.6%的受访者认为“日常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仍有近四成(36.7%)受访者“几乎不”“很少”或“一般”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此次调查的所有生态环境行为中,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超九成(92.2%)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仅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

    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和59.6%;其次是“不知道怎么分类”和“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此外,也存在“身边很少有人分类”和“太麻烦了,没有精力”两种个人主观因素。

    燃放烟花爆竹方面,调查发现,全国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已经发生大的改变。72.4%的人认为“不燃放烟花爆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9.2%的人“几乎不”或“很少”燃放烟花爆竹,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者传统生活理念和方式已经发生显著改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