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花落临港 我国已形成“1+3+7+1”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花落临港 我国已形成“1+3+7+1”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时间:2019-08-07 00:0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刘飞 丁飞 柴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方案指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在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后,第二批、第三批共10个自贸试验区接连设立,去年海南全岛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年多来,我国已经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此次增设新片区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中国走向制度型开放,正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袁园指出,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定位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自贸试验区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开始,到2015年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等3个自贸试验区设立,2017年第三批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个自贸试验区设立,再到去年海南全岛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袁园表示,各自贸试验区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试验了一批基础性改革,率先建立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金融开放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袁园说。

    经过5年多,我国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年多来,始终作为我国开放的前沿阵地,引领了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开放模式,也引领了开放型经济的全面发展。顾学明说:“我们国家传统的发展贸易和吸引外资的方式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政策优惠。那么从上海自贸区挂牌实施之后,启动了以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主,以改善营商环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那么,市场主体更多是享受了制度变革带来的成本下降的红利。另一方面,推动了贸易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走出去合作的速度也在加快。”

    顾学明指出,国际经贸环境越是复杂,自贸试验区越要主动作为。

    近日,首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发布。在开放创新上,该报告显示,在各自贸区共同的试验任务中,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略有迟缓,但平均完成率也有近80%。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说,2018年以前中国金融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较低,但随着证券、保险、银行业开放的时间表陆续公布,金融业面临全面开放格局。崔凡表示:“自贸试验区的初心是开放压力测试,大家都对金融的开放有很多担心,自贸试验区应该不忘初心,在管控风险、开放压力测试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自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这三架马车要配套同步往前发展。”

    据介绍,此次增设新片区,临港新片区将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开放型经济压力测试力度。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在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方面,大胆开展差异化探索,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二是要聚焦强化经济功能,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国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拓展金融、贸易、航运领域和总部经济的国际市场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前沿科技产业能级。”

    陈寅表示,还将加快形成更加开放的市场规则体系,促进高能级市场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新片区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