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 【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中国鄂伦春族人的幸福生活
  • 【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中国鄂伦春族人的幸福生活

    时间:2017-08-02 20:19:27  来源:  作者:

    资料图:中国鄂伦春族唯一的萨满关扣尼。中新社发 魏来 摄

      中新社内蒙古呼伦贝尔8月2日电 题:中国鄂伦春族人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身穿鄂伦春族服饰的格尔巴杰,说到高兴处开始引吭高歌。尽管已75岁高龄,但她的声音仍然清脆悦耳。

      “我唱得不是最好的,村子里有比我唱得更好的老人。”一曲终了,她谦虚地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是中国北方三少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素有“鲜卑民族发祥地”“狩猎之乡”美誉。截至目前,该旗共有鄂伦春族猎民1072人,目前主要任务是守护森林中的动物;之前的很多猎民已经搬离。

      “再也不用抱柴火,冬天也不冷了。”生活在该旗多布库尔猎民村的格尔巴杰说,2009年她告别猎民生活后住进了新房,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在,我的任务是将鄂伦春语教给下一代。”格尔巴杰说,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只能靠上年纪的老人口口相传。

      格尔巴杰老人所在的多布库尔猎民村是鄂伦春自治旗七个猎民村之一,这里是鄂伦春民族领袖人物贵德布和鄂伦春族射击运动员葛畏列的故乡。

      当地村委会负责人孟亚静介绍说,猎民原来居住的房屋低矮潮湿危旧,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2009年以来,从山上整体搬迁到现居住地多布库尔猎民村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通过项目扶持和资金整合,新建通村公路4公里,改造供热、供水、排污等工程,使猎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从深山到现居地,当地民众不仅住上好房,还有了其它方面的收入,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当地村委会依托鄂伦春民俗特色资源,先后建成农业生态园、特色养殖区和民俗特色旅游景区“三大特色产业基地”。

      “许多年轻人可以在这里种植葡萄、草莓、西瓜、黄瓜等绿色果蔬,也可以饲养野猪、马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鄂伦春自治旗宣传部负责人张子成对记者表示。

      由于多布库尔猎民村民族特色浓厚,当地近年来逐步打造的民俗特色旅游景区也屡获殊荣。2016年9月,多布库尔猎民村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7年3月,多布库尔猎民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记者从鄂伦春族自治旗了解到,按照规划,该民俗特色旅游景区将在未来两年打造成国家AAAA级景区,使景区成为“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色,冬可玩雪”的民俗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格尔巴杰老人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孙女早日考上一所好大学,“那样我就无忧无虑了,每天可以打打麻将,看看新闻、娱乐节目,就太幸福了”。(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