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旅游经济 >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发展
  •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发展

    时间:2017-05-09 15:07:19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

      陈青松

      蒋斌

      陆勇伟

      信宏业

      李伟钢

      陈

      吴雪飞

      ■对话嘉宾:

      信宏业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伟钢 浙江省旅游局产业促进处处长陈 浦江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陆勇伟 嘉善县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蒋 斌 舟山市普陀区旅游局局长

      陈青松 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学院执行院长

      ■主持人:

      吴雪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产业,旅游理念正在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如今的旅游业正逐渐从封闭的自循环,走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其强大的活力与其他产业融合、组合、磨合,不仅为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也给其他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为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活力。

      4月22日,由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浦江县风景旅游管理局主办的“第三届旅游局长沙龙”在浦江县廿玖间里举行,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信息中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浦江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嘉善县旅游局、舟山市普陀区旅游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发展。

      话题1:迈开产业融合的步子

      主持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领导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转变”向“全域旅游”转变。近两年,浙江紧跟步伐,并加快旅游产业融合的步子。那么全域旅游背景下,能够给产业融合带来什么亮点、特点,以及新的特征?请几位嘉宾站在各自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

      信宏业:提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产业融合,有八个字可以概括:大势所趋,顺势而为。随着旅游业的结构调整,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原有的旅游业态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把景区作为核心吸引物的同时,也要配合文化、休闲的多元发展,让游客能够尽兴而来,乘兴而去。

      从社会发展特征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观光上升到对社会文化的追求。产业发展的核心是需求驱动,这种需求实际上是对旅游业的一个鞭策和倒逼,在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化调整当中,我们应更多地适应社会市场的新需求、新发展、新理念。

      从经济需求来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农业,当其发展到一定境界时,一定是高度融合服务业或向服务业迈进。在当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传统业态更要想方设法去突破,把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李伟钢:“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很新,怎么说它都不为过,怎么去想它都不为过。“全域旅游”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理念;既是一种要素,也是一种产品;既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融合。产业融合即是产品的融合、业态的融合,旅游的六要素决定其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产业,游客所需要的也正是一种具有高融合度的综合性产品,例如时下流行的工业旅游、中医药养生游等等。

      从融合的途径和理念上看,旅游不光是产业融合,更是事业、企业、产业的融合。本人从事旅游行业40年,曾经,旅游就是事业,我们便是从事业到企业,最后发展到产业,如此一个渐进的过程。

      再者是融合的目的,让游客满意是排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让当地的民众有获得感,真正达到主客共享的发展态势,这也是旅游全域旅游背景下产业融合的一个目标任务。怎样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做好“时时、处处、行行、人人”,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思索和探索。

      陆勇伟:去年11月,嘉善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在西塘古镇景区龙头带动下,围绕全域旅游的概念,我们在产业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譬如,在“旅游+二产”方面,歌斐颂巧克力小镇原先是巧克力生产工厂,从2015年开始借助省级特色小镇培育的契机,充分利用大云巧克力甜蜜小镇这一省级优秀特色小镇资源,促进自身工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这个融合产业中,巧克力本身是一种产品,而景区也是一种产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景区知名度高,对巧克力产品也能带来正面积极的营销效果。此外,县域“旅游+农业”“旅游+电商”等板块如今也做得越来越好,全域旅游下“时时、处处、行行、人人+旅游”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

      陈:近年来,浦江旅游在产业融合上,对两个方面进行了进行了探索。一是“旅游+文化”,将书画、历史等与旅游景点进行紧密结合,做出了浦江自己的“三张名片”。二是“创客走进乡村”,此刻我们所在的创客基地“廿玖间里”,正是将“旅游+农业”“旅游+文创”“旅游+互联网”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这种“走进”,激发了乡村的活力,为乡愁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创客来说,情怀与才华得以施展,让乡村变得更加富有“乡愁”气息,对当地居民来说,是脱贫致富的有力手段。

      蒋斌:普陀是去年第一批入选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的,而在此之前,我们就已经在着力打造“全景普陀”这个品牌,可以说是从“全景普陀”向“全域旅游”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观光旅游正在逐步向度假旅游转变,在这过程当中,产品是必不可少的,普陀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在海岛游、禅修游、工业游等方面均作出成绩。目前我们正在以“八个一”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发挥出产业融合的强大能量。

      陈青松:正是在浦江展开五水共治,建设美丽乡村之后,我感到乡村旅游的机会来了。2015年5月,我回到家乡,尽管从来没有做过旅游,但是因为热爱,还是把“廿玖间里”做了起来。说到产业融合,我认为一切的融合都是“人的融合”,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六个维度”。“三个层面”,即当地政府和村民作为一个层面,游客作为一个层面,而我们作为中间层面,需要做的就是怎样搭好上下连接的桥梁;“六个维度”就是“前后左右上下”,当中包含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元素。

      话题2:磨合中的痛点

      主持人:融合是一个过程,就像两个人从谈恋爱到成家,需要在一口锅里吃饭,一定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真正的融合是以磨合为前提的,在“磨”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痛、有痒、有迷茫,有需要坚持的时候,请各位局长讲一下你们在推动本地产业融合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痛?

      蒋斌:从事旅游行业多年,旅游业融合最大的“痛”莫过于其他产业“+”旅游容易,而“旅游+”却十分困难。例如我们想要发展乡村旅游,则需要找到一个落点去实施,而这个“落点”却找寻不易,而当农林部门想要发展乡村旅游时,我们打好“配合战”,之后的工作就能顺利开展起来。总的来说,从项目的规划到评审,总是会出现许多难以协调之处。

      举个例子,例如前段时间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一些处于交通末端的旅游区来说,经过改善后人流将大大增加,有人流才会有财流,这就是整合与融合的力量。

      陆勇伟:发展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融合,发展痛点很多,发展潜力同样很大,但是如何把“痛点”变成“亮点”,是需要我们着力去做的一个努力方向。

      从体制机制方面来说,嘉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县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的概念。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已明确列入国家发改委2017年2月批复的《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发展改革方案》。今年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是创建20个村为A级景区。

      从产业融合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发展旅游要惠及老百姓,即践行主客共享的概念,而发展全域旅游就可以充分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实现增收致富。例如大云镇碧云花园就是“旅游+一产”互惠融合的生动例子,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可以参观农场、采摘花卉果蔬、购买盆景花卉、体验农家乐,并带动提升周边农民旅游收入,这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经营者、老百姓都是一种互惠共享的方式。

      话题3:痛并快乐着

      主持人:刚才几位局长谈到了产业融合中碰到的痛,大致有“旅游+”难,“+”旅游容易,如何做到融合差异化,如何富民惠民,融合的边界与度如何把控?

      李伟钢:我认为浙江旅游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正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市场,因此大家要从市场的角度来推动资源整合。从前的浙江是资源小省,如今“资源”的概念已经有了颠覆性的转变,人流与互联网都是我们巨大的资源,我们需要利用好资源来发展旅游。

      刚才蒋斌局长提到的,“旅游+”难,“+”旅游容易,我认为不然,目前浙江发展旅游的环境非常好,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割裂在环境之外,而是要融入环境。前两天在磐安召开的“交通客车村村通”现场会上,我曾说过,只有把旅游带入到所做的工作当中,当地百姓才能更多收益,发展才会更加长久。因此,利用市场做好事业、企业、产业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再举一个例子,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20年建成1万个高水准的文化礼堂,我认为将这1万个文化礼堂搞好了就是1万个A级景区,因此到底是我们“+”他,还是他“+”我们,我认为是我们“+”他,他已经把基础打好了,我们只要把游客所想要的产品融入到当中,就能够达到融合的目的。

      信宏业:旅游产业如果说“痛”的话,应该是“痛并快乐着”。我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到底谁“+”谁,对于任何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的产业来说,任何体制机制的改革都是尝试,最终效果都要用实践来检验。旅游就好比一个初生的娃娃,要让“德高望重”的产业认同,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工作。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一二产的促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既要考虑到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更要考虑到体系覆盖和功能覆盖相结合。

      关于全域旅游创建独特性问题,我用一个词概括――本我利他,一个地方发展旅游过于强调本体其实是一个舍本求末的过程。浦江旅游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亮点,就在于它的文化、历史、环境,而这些没有一个与旅游直接相关,但却没有一个不是旅游的直接要素,与其打造一个以旅游冠以头等名号的旅游小镇和旅游城市,倒不如建成一个具有自身特点,挖掘自身特点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城市。

      真正的旅游产业发展一定是让居民有获得感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阵痛。就好比如今美如画卷的浦江,当地居民不可能不把其归功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游客见到美如画卷的浦江也都会感慨,浦江人民有一份福分。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融合有没有度,我认为这个最好回答,让市场去说吧。

      话题4:顺势而为下的盲区

      主持人: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在顺势而为的共识之下,浙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产业融合是不是还存在一些盲区?

      信宏业:旅游产业,“站在聚光灯下”和“跟在后面做小弟”是截然不同的处境,如今很多省的旅游业发展都是省委书记亲自抓,但不管是政策、体制机制抑或是重点举措,都要考虑一个词――可持续,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其次,我今天参观了“廿玖间里”后十分动容,旅游文创发展的孵化基地很少,这里的体制机制做得非常好,而这恰恰是产业发展最高层次的环节,正如基地门口的6个大字,“共创、共生、共享”,旅游产业发展到今天,不管是由生计到生活,还是由共创到共生,都是一个过程。未来如果我们能发展一批旅游产业的创客,用热情和心血做旅游创意,那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也就从为了生计转变成服务生活。

      李伟钢:浙江的经济、环境如此之好,应归功于党委政府的建设打造,由此浙江人的智慧、民营的智慧才得以充分的发挥。2004年我去芜湖,当地旅游局长问我:浙江旅游发展如此快速,你们是怎么管的?我回答:什么都不管。我始终觉得,浙江的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始终是“市场推着政府走,政府引着市场走”,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走得更远。任何产业都是螺旋形上升,波浪形前进,浙江有一大群像陈青松这样的创客,有一大群会思考、会指导、会引领我们走的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话题5:融合需要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浙江旅游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擅于总结经验、抓住市场规则,下面请局长们就刚才两位的发言做一个回应。创建“廿玖间里”的陈青松院长两年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的“网红”,也请和我们谈谈当中的思考和探索。

      陈:浦江近两年从游客增量来看,属于爆发性增长,去年增长幅度达到90%以上,但是消费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这说明我们从以游客满意的角度来打造产品这点做得不够。全域旅游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拉长游客的消费链,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另一点我在这里有所收获的是,对于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业态和创新点层出不穷的当下,更应该怀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这对于培育新业态的发展是十分有好处的。

      陈青松:在打造“廿玖间里”的过程当中,对我们来说,一个是体制上的盲区,另一个是如何在众多游客群当中梳理出我们自己的游客,这点尚在探索当中。我们创办“廿玖间里”的最初定位是打造华东地区的文青聚集地,众所周知,游客是第二道风景,第一批游客可以吸引第二批、第三批的游客,因此找寻到符合基地自身定位的游客群是十分必要的。第三个是资源整合问题,作为创业型企业,我们如何用最少的资金,与传媒合作产生最强的火花,打造最吸引人的爆点,也是当前有些许困惑的。

      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标杆,如今我们有这么多创客,大家共同出力,相信一定可以克服各种迷茫,找到自己前进方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