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电子商务 >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 是猛虎入境 还是蜻蜓点水
  •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 是猛虎入境 还是蜻蜓点水

    时间:2018-05-11 16:49:00  来源:电商报  作者:一本财经

    中国的金融史,实际上就是三股力量的撕扯、博弈。

    国企、民企和外资。

    而近几年,外资的最强大力量——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中,参与感并不高。

    他们被监管压制,在中国水土不服,几乎错失了整个消金浪潮的崛起。

    而最近,国家放开了对外资银行的诸多限制,敞开大门欢迎他们。

    很多对中国觊觎已久的外资银行,已野心勃勃决定杀入中国。

    这是猛虎入境吗?他们将成为撬开大门的“野蛮人”吗?还是,最终都是徒劳,他们面临的,是被中国金融市场“收割”?

    他们的命运扑朔迷离,未来的消金大战,也胜负难料。

    01春天来了?

    最近,银行领域一则新闻,激起不小波澜:监管接连解除了“外资银行”的镣铐。

    去年12月,监管层就开始松动。

    而松动的地方,主要是三个方面:放宽外资银行存在形式选择范围、扩大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空间、优化监管规则。

    “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也给外资银行抛出橄榄枝。

    国门大开,门内的人在招手挥绢,难道,被压制了近40年的外资银行,终于要扬眉吐气了吗?

    一些野心勃勃的外资银行,开始蠢蠢欲动。

    据知情人透露,上海地区已有外资银行,给当地银监局递交了新业务申请。

    譬如,对零售存款的门槛,从人民币100万降到50万,增开新的网点等。

    某外资银行亚太区的业务负责人候成铭透露,他们已经针对这次中国的门槛放低,密集地开会讨论。

    “主要讨论开什么业务线,怎么开,有何风险,有何优势。”侯成铭称,他们已规划出未来一年和三年的战略。

    而他们最想抢夺的,就是中国消费金融的果实。

    接下来,大举进入中国,这已经成为大多外资银行的共识。

    而监管表现得也很积极。

    一位外资银行从业者吴逢达告诉一本财经:“上海银监局,正在频繁接触各家外资银行,调研意向,征求对法规的意见。”

    但还有一部分保守的银行,并不接中国监管抛出的橄榄枝。

    他们只是在暗中观察。

    “很多外资银行,还在观望。”吴逢达称,他们有不信任的成分,同时,也在等监管更细致的实施准则。

    激进也好,保守也罢,大多外资银行共识是,这次机遇,万不可失。

    他们终将启动中国的征程,只是时间的先后问题。

    02心酸历史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历,真的是略为凄凉。”侯成铭回忆起那段历史,唏嘘不已。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外资银行的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代表处”。

    其后,外资银行开始了征战中国的漫漫长路。

    2006年,中国更放低了门槛,可以将中国的分行,转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享受“国民待遇”。

    “这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信号。”侯成铭称,此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迎来了难得的一丝曙光。

    2007年,可谓外资银行的黄金一年。他们在中国的规模,做到了万亿级别——1.25万亿。

    但是,曙光只是乍现了一年。

    很快,金融危机爆发,外资银行本想试图在中国市场发力,挽回一些失利的局面,没想到,面临的却是“最严监管”。

    而其中,最大的桎梏,就是“限制支行的数量。”

    “每年,只能进入一个省开设分行,如果在全国开设分行,就需要30多年。”侯成铭明白,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就是铺设门店。

    而限制了门店的开设,基本就是斩断了外资银行伸向中国的触手。

    “我们和中国监管的关系是处得比较好的,即便如此,都没有任何后门。”侯成铭称。

    除了监管之外,外资银行内部的基因,也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生长艰难。

    在外资银行工作过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感觉,觉得外资银行“保守”。

    首先是用人保守。

    很多外资银行,不愿意聘用中国人作为中高层。其决策层,基本是母行所属国家的人。

    “事实上,他们对中国人有戒备心,怕操控不了。”一位从业者张小菲直言。

    这就导致了外资银行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不懂国情,不会因地制宜。

    其次是决策层面的保守。

    “在业务拓展方面,外资银行太保守。”侯成铭称,在西方国家,相应的金融法规太健全。

    所以,他们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在一片野蛮江湖中,反而束手束脚,不知所措。

    “其实,在中国很多操作都是灰色的。但他们不懂这些手法。他们太规矩,因为他们国家的法律,也不允许这么做。”侯成铭一针见血地指出。

    “实在是压抑太久了。”侯成铭将外资银行这些年在中国的状态,称之为“僵尸状态”,半死不活。

    有些外资银行对僵尸状态极为不满,而心灰意冷地撤出中国。

    比如,苏格兰银行2010年,退出了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市场;

    2013年,德意志银行关闭了在中国最后一间零售业务支行;

    而花旗银行2015年至今,也相继关闭了五家网点。

    他们眼看着,中国消费金融的崛起,却半点力都使不出来。

    “我们真的,远远低估了中国消费金融成长的速度。”侯成铭称,当年外资银行也有主动放弃中国市场的成分,他们觉得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偏保守,喜欢存储,不喜欢提前消费。

    于是就流传了一个经典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

    但中国90后、00后这群新的消费群体的爆发力,完全超出外资银行的想象力。

    现金贷的崛起,中国新生代消费能力的绝佳证明。

    “这样的市场和时代,我们眼睁睁错过了。”侯成铭说,外资银行看着中国消金的爆发,早就觊觎已久,只是不知道从哪里下口。

    而就在这个恰巧的时机,中国放开了外资银行的门槛,他们终于可以重回荣光,挺进中国了么?

    他们会成为一条鲶鱼,搅动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么?

    03命运难料

    “外资银行一旦进入,整个市场的战局,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金的从业者,几乎都意识到这一点。

    可是,如今的中国,已不是当日的中国。

    在外资银行踌躇不前的这几年,中国的本土,却在上演着瞬息万变的激烈故事。

    国有4大行崛起,都跻身全球银行的前十名。

    “其实,4大行都曾从外资银行直接外聘风控专家,来搭建内部的零售系统,所以,他们的零售系统,几乎都是外资银行的翻版。”侯成铭称。

    他回忆,当时很多外资银行觉得很难在中国开疆拓土,所以有了一些曲线进入中国的方式。

    媒体报道显示,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投资中国银行达51.75亿美元:汇丰也持股交行19.9%的股权。

    他们一手将中国的银行扶持长大,却没有想到,未来可能会给自己培养出,一大堆的劲敌。

    另一方面,中国新崛起的金融科技大军,不可小觑。

    他们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在中国金融圈掀起了“科技革命”,并引领了中国的消金浪潮。

    两股力量正在博弈和融合,成为了2018年中国金融的主基调。

    已瓜分天下的银行和金融科技,还有多少领土留给外资银行?

    而监管,尽管抛出了橄榄枝,但橄榄枝却不会那么快落地。

    “国内的监管只想资金流入,对于资金是否流出,把控的很严。”张小菲也直言,“钱进来了,出去就很难了。”

    侯成铭称,外资银行对于监管的揣摩和审慎,从未停止。

    而曾经在花旗银行担任高层的一位负责人,对此也不太乐观。

    “如果外资银行的基因不改,太保守的话,依然在中国活不下去。”他表示,每片江湖,都有自己的规矩。

    有些悲观的观点甚至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只会面临“被收割”的命运。

    04战术奇袭

    但外资银行并不认为,他们毫无机会。

    一些聪明的玩家,决定在进入中国后,先找到一个盟友——金融科技。

    他们正在尝试,和金融机构成为同盟军,杀入中国市场。

    譬如,点融网和渣打银行结盟。

    外资银行和金融科技对比,有一个强大的优势,就是低成本的资金。

    所以,他们达成了一个愉快的合作:外资银行提供资金,金融科技提供获客。

    至于技术能力,两者强强联合。

    在战略上,他们选择结盟,来对付刚刚觉醒,准备大规模杀入零售业务的传统金融。

    在战术上,他们也有自己侧重点。

    “零售业务上,肯定干不过传统银行,但是,有一块业务是例外的。”外资银行从业者艾叶透露。

    而这块业务,就是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资产管理服务,他们称之为“私人银行”。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觉醒,他们现在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并试图将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者,移民国外。

    这些人群,成了外资银行主要服务的客户。

    当然,这样的业务,未来必然面临监管的重压,防止资金的外流,是监管严防死守的事。

    零售突围难,但对公业务,依然会有机会。

    “很多大型企业,是需要和外资银行合作的,他们有全球业务,只有对接外资银行,才可让企业资金流向全球。”侯成铭称。

    一些外资银行,还会在某个领域去深耕拓展。

    譬如,rabo就是农贸类金融服务的银行。

    而硅谷银行也会将目光放在,高科技初创公司的融资需求,类似天使投资。

    可见,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得深刻布局,差异化竞争。

    2018年的金融市场,我们将看到多股力量的撕扯。

    传统银行觉醒,大举进入零售,我们称之为“大象的觉醒”;

    外资银行抬头,重整旗鼓再战江湖,可能成为“门口的野蛮人”;

    而金融科技,也在逐渐壮大,而其中的“巨头系”,已帝国初现。

    在今年的金融江湖中,必有激烈的交锋和博弈。

    2018年的中国金融史,会更精彩,也更完整,因为,缺失的主角回来了……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