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工匠|从泥瓦工成长为技术主管,他手中泥刀从未放下
  • 上海工匠|从泥瓦工成长为技术主管,他手中泥刀从未放下

    时间:2017-09-20 15:46:0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迟腾

    原标题:从泥瓦匠、班组长一路做到技术负责人,顾军手中这把泥刀,从没放下,也舍不得放下。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工程公司仿古建筑技术主管顾军便是这样一位泥瓦匠,从事仿古建筑施工近40年,从泥瓦工、班组长一路做到技术负责人。

    从泥瓦匠、班组长一路做到技术负责人,顾军手中这把泥刀,从没放下,也舍不得放下。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色,一个是木结构,另一个就是屋顶。不用一针一钉,木匠凭一双生花妙手,便使榫卯 “永结同心”。拿起一砖一瓦,泥瓦匠挥舞一把泥刀,飞檐翘角便“展翅飞舞”。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工程公司仿古建筑技术主管顾军便是这样一位泥瓦匠,从事仿古建筑施工近40年,从泥瓦工、班组长一路做到技术负责人。但手中这把泥刀,从没放下。

    眼睛就是标尺

    “屋顶上最有文化特色最漂亮的部分,就是这些飞檐翘角。我们叫它‘戗角’。班组里哪个泥瓦匠师傅水平最高,就看谁去做这个‘戗角’。” 顾军16岁参加工作,在上海大观园的修建工程中跟着老前辈做泥瓦工学徒,出身古建筑泥瓦匠世家的他,那时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像师傅一样,去粉屋顶上的“戗角”。

    “戗角”看起来容易,但直到现在,平面的图纸都不能精确的描述出这个“戗角”的准确样子,线条既要和顺,又要有“雄鹰展翅”的力度。做的好不好,就靠师傅的手上功夫:在木“戗角”上钉一根钉子,对准这个基准点,就能把“戗角”外形、走势、比例推算清楚。而一个“戗角”粉得好看不算本事,一个建筑所有戗角一模一样才叫合格。

    “手上的感觉就是练出来的。”顾军说,材料如何牵连得最好,戗角形体如何几刀内定出大走势,需要悟性但更需要苦练,练到用身体记住。 师傅的谆谆教诲牢牢钉在了泥瓦工学徒顾军的心里,砌墙、铺瓦片、铺地皮,从基本功做起锤炼自己的手艺。师傅“眼睛毒”“耳朵毒”:一块瓦片,看一眼成色或者敲一下听听声音,就知道合不合格,会不会开裂。初出茅庐的他就一遍遍的修改,砌得不好就拆了重砌,铺得不对,就揭下来重铺。青浦大观园8年打下的基础,让泥瓦工学徒顾军找到了工匠精神的基础:最扎实的技术功底,就是身体的记忆。这8年打磨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如今古建筑木匠金龙弟等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技术“大拿”们,都是在这项工程中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匠人。

    让老外服气

    大观园8年奋战结束,顾军带着这把泥刀从中国走向海外,英国格拉斯哥亭园、中国驻澳使馆古典园林……一项项经典工程的锤炼,让他由资深泥瓦工匠逐步转型成为项目技术骨干。

    “我带着这把泥刀和手艺,从中国一直走到海外。因为这把刀上传下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最骄傲的地方。”他为记者讲述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在此前修建比利时天堂公园第五期工程中式餐厅项目时,临近竣工还有一个月,外方业主却在建筑旁边树了个4米高的金属筒体烟囱,与整体建筑风格严重不符,于是来向现场技术负责人顾军和他的团队求助。

    没有材料,时间紧迫,但顾军一夜没合眼,硬是在凌晨想出了点子。于是叫醒驻场设计师一起完成方案。用砖砌体粉刷饰面,加混凝土预制构件,仿照汉唐风格建造一座砖塔。方案让外方颇为惊喜,随后顾军在工地上选了三名好手,亲自带队用三个礼拜完成砖塔。为了达到更仿真的效果,他们还特别用现场切割留下的砖粉,拌合胶水粉刷在石塔表面,最终让外方对“东方智慧”赞叹连连。 

    “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我们的传统工艺加上一点新想法,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告诉记者,40年来觉得最大的成就不是修了这些项目,而是跟着自己的小兄弟,现在都能独当一面。加拿大蒙特利尔和上海是友好城市,这两年蒙特利尔的梦湖园在做屋面修缮,去了十多个泥水匠,都是他的高徒。“我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一辈子,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要做到最好,没有止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