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记忆:当童年的阁楼上建起了金茂大厦[图]
  • 上海记忆:当童年的阁楼上建起了金茂大厦[图]

    时间:2017-09-29 16:06:0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滕肖澜

    原标题:【海上记忆】当童年的阁楼上,建起了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在花园石桥路老宅原址上建成后,滕肖澜进去登高望远过。往下看时,是热闹的金融中心,熙熙攘攘的时髦白领如过江之鲫。哪里还能辨出童年里弄痕迹,哪里还能想象,那下面曾经有一个女孩,哭着挥别父母,被外婆抱回家,消失在阁楼的窗后。

    小时候,滕肖澜见父母的频率,一年一次,有时是两年一次。

    上海出生的父母,当时都在江西南昌工作。他们对故乡的全部眷恋,仅够把长女送回。但他们回不来,妹妹也回不来。

    所以滕肖澜独自一人在上海外婆家长大。外婆家在陆家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陆家嘴一片平房,天际线低矮。父母偶然回家探亲是盛大节日,但十几天后的分别是断肠日。

    所以那些年里,直到这些年里,滕肖澜不能看到的事物包括:火车、站台、送别的场面。

    每次去火车站送别父母回来,她都会哭到昏天黑地,然后舅舅阿姨会带她去黄浦江边看看轮船、买来冰淇淋哄她,最后是外婆的阁楼让她平静下来,她在渐渐停息的啜泣中睡着。

    现在这些阁楼都夷为平地,上面建起了金茂大厦,成为陆家嘴群像中闪闪发光的一幢。

    象征着上海日新月异的未来。

    陆家嘴

    在1993年划归浦东之前,陆家嘴归黄浦区管辖。

    根据黄浦区区志显示,当时的陆家嘴路街道位于黄浦区浦东西北部,东起浦东南路、泰东路,南沿陆家渡路,西部和北部紧靠黄浦江,陆地面积为2.1平方公里,居民2.41万余户,办事处在花园石桥路24号。

    资料显示,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境内文物古迹曾有明代陆深的住宅“后乐园”,陆深墓及其祖茔,陆氏家庙,陆家祠堂等,均与陆家有关,但现在多已湮没。

    在变身今日现代化的金融中心之前,陆家嘴曾是一块河流纵横、交通便利的区域,境内主要有高巷浜、谢家浜、东洋泾浜、陆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内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渔民,后来形成彭家宅。清乾隆年间,为防汛和抵御咸潮筑有护塘,塘外为荒滩,塘内有护塘沟,江苏等地船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杨家宅、喻家门、花园石桥、冶坊桥等自然村宅。清嘉庆年间形成王家门小村落。清道光年间又形成张家堰、吴家弄、姜家弄等自然村落。

    借水势之便利,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并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立南栈房。英商在烂泥渡建太沽栈。在陆家渡有法商永兴栈,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等。陆家嘴沿江先后建起英商祥生铁厂、日商黄浦造船所、日华纱厂、英商茂生纱厂、英美烟厂等。民族工商业也在此兴办天章造纸厂、荧昌火柴厂、鸿翔兴船舶修造厂等。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各类土特产等均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商业街。抗战期间,境内商业由烂泥渡路和陆家嘴路,逐渐移向东昌路。境内自南向北,设有陆家渡、烂泥渡、游龙路、隆茂栈、春江、坟山、小南洋、泰同栈等8个舢板对江渡。后来大部分渡口被工厂、仓库等所占,仅存东昌路、泰同栈、陆家嘴3个轮渡站。由此兴盛起来的东昌路成为浦东地区最繁荣的一条商业街。解放后,这里有百年老店松盛油酱店、大鸿运酒楼、东方羊肉面店、德兴馆等名特商店,其他各类商店,一应俱全。

    滕肖澜外祖父母的家,就在花园石桥路一号。这幢如今已经消失的里弄住宅当时是成片弄堂里不起眼的一间。本来一户住的格局,基本都是6、7户人家在合用。而以外婆家为圆心,撑起了滕肖澜10岁以前的全部游戏空间。周围一公里内,就有小学、小店,远一些有浦东公园、劳动剧场。盛夏的时候,卖棒冰者走街串巷,会敲打着棉被裹好的木箱,挨家挨户叫卖。如果孩童在吃完棒冰后还觉得意犹未尽,悄悄跟着卖棒冰的人穿过阡陌交织的小道,就会发现,穿出一条弄堂就能进入另一条弄堂,旁逸斜出,每条弄堂里都有撑起的晒衣竿子、剥毛豆的老太、靠墙晒着的马桶,外观相似、气味相似、场景相似,看起来好像这些里弄永远走不完,真是无边无际的样子。

    金茂大厦曾举办过国际跳伞表演活动

    阁楼里

    里弄里大多住着一些周边厂里的工人、职员。大家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三餐不愁,但也不富裕。滕肖澜的外公是船员,经常要出差。勤勉的外婆在家做家务之余,一度还向街道生产组预支了硬板纸回家,闲时就糊纸盒以贴补家用。

    纸盒几分钱一个,糊了很多也只能获得微薄的酬劳。滕肖澜年纪尚小,没有参与这种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劳动,但记得糊纸盒的浆糊是自家调制的。刚出锅的时候热乎乎的,带着粮食的香气,看上去更像是某种诱人的点心,而不是赚钱的工具。但这碗浆糊,恰恰是“糊口”两个字生动的写照。

    不宽裕的环境也像是浆糊,将人们紧紧粘在日常作息里。因此倒也滋养出熟人社会的信任感。比如有一次滕肖澜遵嘱去烟纸店买吃食,回家后发现自己的钢笔丢了。她一边哭一边到处找,等找到烟纸店时,还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在哪里弄掉的。倒是烟纸店的老板看见她哭了,询问了情况,从柜台后面拿出钢笔来说,原来是你掉的,立刻物归原主。

    又比如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孩子走丢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很小滕肖澜就会拿着零用钱去剧场或者电影院看电影。一来二去久了,售票的阿姨会主动和她聊天,像对着一个大人似的寒暄。似乎没有任何人觉得,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自己来看电影有任何不妥。

    唯一有点隔阂的事,是自己明明是上海人却没有上海户口。滕肖澜在学校里是借读生。虽然成绩优秀,虽然就住在小学边上,虽然从小说上海话,但从某种意义上,她永远像是边缘的孩子。

    她是属于上海又不属于上海的。她是属于陆家嘴又不属于陆家嘴的。

    读书天

    阁楼就成了她的庇护所。

    她刚刚学会识字的时候,父亲就给了她一本《西游记》让她学着看。因为有很多生字,他就又给了女儿一本字典。滕肖澜连蒙带猜地看完一个个故事,兴高采烈地转述给外婆听,一半是小说里的情节,一半都是自己添油加醋编的。不识字的外婆一边干活一边听,满脸都是慈祥的笑。

    倒是知道西游记故事的外公,听出了外孙女瞎编的部分。等到下次滕肖澜父母回沪探亲时,外公就告状说“孩子学会说谎”。父亲听了,没有立即兴师问罪,而是观察了女儿几天后告诉岳父,这不是说谎,这是孩子的想象力。常年不在身边的父亲,就这样呵护了女儿对文学最初的热情。后来滕肖澜参加了学校的故事比赛,又在街道的故事大王比赛中斩获了第一名。

    1990年代开始了,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从浦城路以东到浦东南路,拆除东昌路沿街两侧商店与民房,建高层与多层住宅和商店,道路也从原宽14.5~20米拓宽到24米。陆家嘴街道境内,先后填平杨家沟、西小石桥、高邮浜、陆家渡浜等河流;改建和拓宽陆家渡路、田度路、东昌路、东宁路、陆家嘴路、浦东南路和泰东路等;拆除西小石桥、吴家弄、朱家宅等简屋棚户,陆续兴建了长航、长田、桃园、东昌、东园等新村住宅。高层建筑也先后拔地而起,至1992年底新建筑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浦东南路西小石桥居民动迁。境内破土动工的还有新上海大厦、招商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三利大厦、证券大楼、上海导航中心。它们与浦西群楼遥相呼应。

    滕肖澜一家也离开了花园石桥路。他们被动迁到东方医院周边的新公房,从此彻底告别里弄生活。10岁那年,滕肖澜离开上海,去南昌和父母妹妹团聚。几年后,全家通过考试入学、调换单位等方式,纷纷回到了上海。

    父母如愿以偿,叶落归根。滕肖澜也在回沪工作后,在上海建立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答应自己,即便因为出差与孩子分别,不会超过几天。那种牵肠挂肚的童年滋味,她不会再让自己的孩子尝到。

    金茂大厦在花园石桥路老宅原址上建成后,滕肖澜进去登高望远过。往下看时,是热闹的金融中心,熙熙攘攘的时髦白领如过江之鲫。哪里还能辨出童年里弄痕迹,哪里还能想象,那下面曾经有一个女孩,哭着挥别父母,被外婆抱回家,消失在阁楼的窗后。

    滕肖澜,1976年生,作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