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杨浦区一初中英语教研员:一人支教 全家援藏
  • 杨浦区一初中英语教研员:一人支教 全家援藏

    时间:2017-10-04 18:10:2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这个国庆中秋,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卢璐接到了来自遥远西藏的电话――那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兴奋地跟他说:“卢老师,你在这里编写的《中考英语词汇手册》,拉孜县的几位校长都来问我取经,要版权了。”

    卢璐很开心,自己作为援藏教师,在日喀则的一年时间说长不长,但却能给那里的教学留下些什么――就像是日喀则于他,留给他这辈子都难以磨灭的回忆一样。

    两小时,圆一个梦


    回到上海已经快三个月了,但是卢璐的微信照片,依然是自己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援藏时,学生们为他翻译的藏语名字。他的朋友圈封面,仍然是他站在西藏高原眺望远方的照片。而他的回忆中,依然是满满的日喀则,和学校里的孩子们。

    去年五月,上海市教育援藏项目启动。在组团过程中,项目组急需一名英语教师,这些年来一直在教育一线做初中英语教学研究的卢璐,成为了非常合适的人选。和大多数援藏老师不同,由于卢璐的支教通知,来得有些突然:从接到电话到答复,留给他考虑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但作出“去西藏”的决定,卢璐其实只用了2分钟。

    去边远地区支教,是卢璐当老师以来一直的愿望。2008年汶川地震,因为要照顾家中母亲,他错过了去都江堰支教的机会。所以这一次,他几乎毫不犹豫。虽然父母已经年迈,但爸爸从外地回到上海,让他终于可以义无反顾踏上支教的道路。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卢璐教初二英语,同时兼职英语教研组长。有人不解:西藏条件艰苦,上好英语课已经很辛苦了,还要再加码,这又是何苦呢?他笑笑地说:我是一名英语教研员。对我来说,把学校的英语教研组带上正轨会使我的支教意义更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日喀则,也确实需要调研员的支持。在卢璐担任教研组长之前,学校的英语老师基本是单打独斗,没有教研制度,更没有教研组活动。在他的帮助下,学校每隔一周就有一次教研活动,另外一周便是备课组活动。教学的模式,也从刚开始的“考啥教啥”,慢慢变成了从文本的内容入手,来了解和学习知识点。

    在日喀则,卢璐还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不愿单独回答问题的“惯例”:在他全英文的课堂上,在他的鼓励和倡导下,孩子们愿意开口讲英文了,也开始爱上了英语阅读。到一学年之后,他教的学生,已经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回答问题也变得落落大方。

    除了教学,每到晚上,他便开启了“下半场”的工作。针对当地教师没有标准化教程,孩子们缺少实用的教辅书的现状,他开始着手编写校本教材。一周六天,卢璐有21节课。但是,刚到日喀则的三个月,他就为学校写下了6本校本教材:《中考英语词汇手册》、《初中英语语法教程(学生用书)》上下册、《初中英语语法教程(教师用书)》上下册、《中考英语总复习册》等,已经成为了实验学校师生英语教和学的“红宝书”。“我们总是要回上海的,留给当地学生的,希望能有更加长远的积淀。”

    致力公益,全家援藏

    每个周日,卢璐唯一的休息日,但也是他的公益践行日。他总是准时地出现在日喀则第二福利院的教室里,为那里留守的孤儿补课。他给孩子们讲自己的旅行经历,开拓他们的眼界;他给孩子们补习汉语、数学和英语,帮助他们赶上学校的学习进度……尽管卢璐还是个单身男教师,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爱福利院里的孩子们。他喜欢抱着6个月大的小旦增――福利院里年龄最小的孩子,用自己温暖的怀抱给小旦增以父爱。

    卢璐还去过更远的仲巴县――那里海拔4800米,距离他所在的学校有9小时的车程。去一次,要翻过7座7000米高的高山和1座8000米的山。当他看到那里的孩子在零下15度的寒风中依然穿着单衣单裤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他和远在上海的父母说起了这件事,爸爸妈妈用微薄的退休金购买了100套御寒内衣,给他寄到了日喀则;之后,学院的同事们寄来了沉甸甸的14箱御寒衣物、5箱御寒内衣;民办杨浦实验、十五中学、新大桥中学、他以前的工作单位静安民办扬波中学,同事、朋友、师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更多的物资和善款源源不断地涌来,爱心的接力棒在浦江和雅江间传递,杨浦的援藏兄弟还发起了向仲巴县中学捐赠御寒物品的慈善活动……

    卢老师的足迹更遍布日喀则的学校。亚东县、拉孜县留下了他送课下乡的身影,江孜县、萨迦县留下了他帮教结对的身影,白朗县普奴村留下了他慰问驻村教师的身影,仲巴县留下了他为孩子送去慰问的身影……他是援藏队伍中跑过的区县最多的老师之一。他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里,一幅幅照片,简单的文字,他用来记载自己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最让他感动的是,当他回到上海,当老父亲拿出一本硬面抄的时候。那本硬面抄里,是他朋友圈里的点点滴滴,老父亲一笔一划每天抄写,记录儿子的每日生活。“我们没有办法去西藏帮你,但是,我们希望你知道,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支持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