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跟着“虫哥”“蛙哥”去上生态课 夜间观察昆虫“浅唱”
  • 跟着“虫哥”“蛙哥”去上生态课 夜间观察昆虫“浅唱”

    时间:2017-10-06 15:47:5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家住闵行的五年级学生王一诺有一个可爱的名号:“石龙子”。石龙子是蜥蜴的别称,在她所在的“城市荒野”微信群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名称,比如“四脚蛇”、“老鹳草”,甚至还有“千年老鼠屎”。这些形形色色的“小生物们”,都是和王一诺一起探究大自然的好伙伴。

    课余时间,“石龙子”会和“老鹳草”、“千年老鼠屎”等小朋友在群里讨论各种生物问题。而不曾想到,这群志同道合小伙伴的相遇,却源自于一个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城市荒野”。

    这个培训机构有点特别,少有固定教室,上的课千奇百怪,老师们普遍都很“孩子气”。更重要的是,三年多来,不少家长为了上这个机构的课,宁愿让孩子“逃”掉了校外的辅导课。但家长和孩子们却说:这样的教育机构,好玩、有趣,引人入胜。

    年轻老师自编教材教孩子“玩”

    2013年,“城市荒野工作室”成立,当时只是三个志同道合年轻人的兴趣使然。

    创始人郭陶然,自幼酷爱自然,曾饲养栽培动植物近两千种。读书时期,他在上海大学创立了“上海大学自然博物协会”的学生社团,并且在上海植物园担任多年的自然讲解员。另外一位创业伙伴魏羚峰,年纪轻轻却已考察过数十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辨识万余种野生动植物,收集了国内外植物5000余种(含品种)。

    还有一位叫周寅,他是城市荒野工作室的全职讲师。从复旦大学植物学博士毕业的他,专注于对水生植物苦草的研究,并且推动了学术界对水生植物繁殖和进化方面的认知。但是,周寅远远不止是一名植物学家,他对几乎所有的生物类群都了如指掌。

    三个对生物学充满了热情的年轻人碰在一起,很快就擦出了火花――自己小时候怎么“玩”的,也想让现在的孩子来一起感受。“植物大战环境”、“趣讲自博馆”、“趣讲动物园”等一系列课程,特别注重对自然生态和生物进化知识的传播,都由三位年轻老师自编教材,亲自上课。

    但是,时代早已不同,办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课外机构,会红火吗?

    “问不倒”哥哥培养生物小专家

    工作室成立4年多了,很多孩子不一定知道郭陶然、魏羚峰或是周寅是谁,但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虫哥”、“蛙哥”和“VC哥”――其实在创办城市荒野之前,他们就早已在上海的生态爱好者圈子小有名气,而这3个别称,则分别对应着3个年轻人的专业领域。

    他们的专业,让他们的课程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来自家长和学生的热烈反应。这“问不倒”的3位哥哥,也在几年中培养了不少生物的小爱好者。

    王一诺就是其中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赵嵘了解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校外教育机构,一下子就被他们的各种探究活动深深吸引。寒假的时候,王一诺跟着“蛙哥”,在海南参加了为期5天的冬令营:在海滩边研究海洋生物,走进雨林观察植物,夜观昆虫……课程满满当当,王一诺也收获满满。“本来以为冬令营就是带着孩子们去玩,没想到,孩子们都是带着课题而去,学会的是科学方法,培养的是科研精神,”赵嵘说,女儿就学会了如何计算叶片的含水量。还有的孩子,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昆虫的防御策略”,更有的学生“以身试法”,搞明白了“蚂蟥偏好什么血型”。

    回到上海后,王一诺就持续关注着“城市荒野”的各类活动,有自己心仪的活动,就会报名。和王一诺一样,在“城市荒野”工作室每年参加课程的3000多位孩子中,有不少学生跟着“虫哥”、“蛙哥”他们,成为他们义务带教的“弟子”,一起学习和研究各种生物难题,俨然已经成为生物小专家。

    给家长动力呵护孩子的一份爱好

    3个人创办“城市荒野”的初衷,是想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上海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出一份力。但这是一份持久的事业,他们需要更多人的响应,重要的是,寻找未来的小生物学家。

    在他们之后,又有不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博士、华东师大植物学硕士、上海交大药学学士等兼职讲师加入进来,他们的“授课地点”,主要是上海动物园、自然博物馆和两个植物园。

    除了在课外授课,“城市荒野”位于浦江镇的自然教室也于今年开始向学生们开放:这个占地4亩多的“教室”里种着5000多种各类植物。郭陶然说,室内和室外的课程相结合,是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但他们还是会担心,就像当初创办工作室时所想的:如何在各类培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今,“城市荒野”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一至三年级。虽然现在的活动一公布马上就会满额,但在周寅看来,仍有一些遗憾:“如果说一年级开始是启蒙,培养兴趣,最好的探究年龄,应该是三年级以上。但是因为升学的压力,很多高年级的孩子不得不应付各种竞赛或是培训,而错过了很多做课题的宝贵机会。”

    但是,依然有像赵嵘一样“不走寻常路”的父母。他们宁愿把孩子们的课外补课一再压缩,也愿意用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时间带女儿去观鸟、看虫,研究大自然。

    “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职业,如果是她自己感兴趣的,就会学得开心,干得有动力,”赵嵘的话,说出了那些家庭的心声,“这样的教育机构,给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也给我们动力,呵护孩子的一份爱好。”

    记者手记

    问问孩子想学什么

    看虫、探鸟、赏花、鉴草……这个特别的青少年课外活动项目,人气爆棚,在以学科教育、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领域,宛如一道清流。

    这一以自然探索为目标的尝试,火爆的根源,在于其专业性。当普遍被认为没啥“花头经”的“逛动物园”、“看植物园”,被有着植物学、动物学专业理论背景的小年轻们深挖,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燃起对科学、对世界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心与执着。在课堂外的自由挥洒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不正是课外学习的本源所在吗?

    “虫哥”“蛙哥”的人气,看似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时移世易,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希望将课外的童年囿于学科与题海,越来越多的孩子希望多学一点广博的课外知识。“虫哥”和“蛙哥”的成功,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片“土壤”。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