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航程1700海里 “雪龙”实现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
  • 航程1700海里 “雪龙”实现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

    时间:2017-10-11 15:41:44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嘉露

    据《劳动报》报道,昨日,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任务,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作为中国试航北极航道的开路先锋,“雪龙”号船历史性地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实现了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在我国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次实现环北冰洋调查

    2017年8月2日至8月16日,历时14天,航程1700海里,“雪龙”号船顺利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沿途克服了穿越中央航道期间的高纬海域难以及时获取冰情信息、雾天能见度差、冰情变化快、遭遇冰山等诸多不利因素。

    8月30日至9月6日,历时7天,航程2293海里,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克服了航道曲折、可航通道狭窄、水深情况复杂、水文资料不全、航道内浮冰密集、能见度不良、需要夜航等航行困难。

    至此,我国实现了首次环北冰洋调查。据悉,北冰洋共有三个航道:东北航道、中央航道以及西北航道。“雪龙”号早在2012年完成了东北航道的考察,目前东北航道已成为全球重要商业航线。而此次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顺利穿越,开辟了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新领域。

    “单一条西北航线,就能缩短上海至纽约20%的航线距离。”中国第8次北极科考队领队徐韧表示,北极航道的考察勘测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首次开展微塑料考察

    目前,海洋里的垃圾80%以上为塑料,这些塑料垃圾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塑料垃圾。在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中,我国首次开展了有关“微塑料”的调查活动。

    微塑料被一些科学家称为“海洋里的PM2.5”,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在海水作用下,一些大块塑料会破碎成小块,有些会小到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塑料垃圾虽然个头小,但是依然很难降解,会长期存在于海洋当中。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表示,海洋中的微塑料能通过鱼类、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已引起了全球科学家广泛关注。此次考察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在环北冰洋各海域共完成19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表层水体拖网作业,采集了32个站位的表层水体中的微塑料样品,并获得27组海漂垃圾监测数据,获取了42个站位表层海水和20个站位深层海水的人工核素样共130份,采集了49份其他新型污染样品。

    此外,考察队获取的观测数据为北冰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奠定了基础。

    新科考船暂定名“雪龙2”

    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去年12月底正式开工,目前进展顺利,暂定名为“雪龙2”号,这预示着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成系列。

    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告诉记者,新船的生产设计、建模、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都已完成,已于9月26日开始进入连续建造阶段,预计明年3月各分段建造完成,9月开始新船的内装工程并下水调试。他表示,2019年下半年,结合当年考察任务,计划进行新船的冰区专项测试并执行极地考察任务。建成后,该船与雪龙船组成破冰船队,编队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增强中国南大洋、北冰洋的调查能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