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杨浦救助站站长李福强:心房里“住”着流浪人员
  • 杨浦救助站站长李福强:心房里“住”着流浪人员

    时间:2017-11-27 17:42:25  来源:东方网  作者:赵竺安

    东方网11月27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年四季,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杨浦区的大街小巷、桥洞墙角、动迁废墟……都有一支救助队在四处巡逻,他们抱着棉被,拿着方便面矿泉水,给流浪人员送上,劝他们到站里“躲一躲”寒风暴雨,吃一口暖心的饭。在这支救助队中,总能见到一位身材魁梧、头发花白的汉子,他慈眉善目地劝说着,脸上浮现着亲切的笑容,眼睛里荡漾着关爱。而流浪人员似乎都是他的老朋友,称他为“老李”。

    这位老李,就是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福强,一个与流浪人员打了23年交道的老救助人员。

    与流浪人员一个锅里吃饭

    救助站里有45位工作人员,他们最佩服的,就是李福强找人的本领。

    2015年的夏天,超强台风光临上海前夕,李福强召集全体人员开会。他说,他最担心的,就是杨树浦港桥下的流浪人员,必须把他们劝进救助站。

    当天晚上9时,李福强带着工作人员前往。半人高的堤坝挡住了去路,老李带头翻了进去。桥洞离水面只有半尺的距离,老李和队员好不容易爬了进去,里面却是另一番天地:破烂的床铺一个挨着一个,仔细一点,一共18个。李福强挨着床铺,一个一个地做思想工作,流浪人给老李“面子”,答应去站里住几天。

    人带进站里,李福强的心还在桥洞里。他说,有2个床铺没人,他不放心。凌晨2时,他再次带着工作人员爬进了桥洞。此时,潮水已没过了脚面,一对老夫妻坐上床上,不知所措,老李赶紧和队员连劝带搀地把老人带离了桥洞。

    李福强是个军人,复员后,分配在干休所。1994年,杨浦区筹建收容遣送站,组织上希望他挑重担,他二话没说“转岗”。刚上岗那会儿,站里配备有警车,腰里拴着警棍手铐,碰到流浪人员,可以行使强制执法权。几年后,收容站更名为救助站,强制收容转变为人性化救助。

    李福强和他的同伴面对的变化,不仅是警棍手铐不用了,还有工作方式的转变。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福强提出“自愿救助”的理念,而伴随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服务成为主要的手段。每天24小时,站里派出的巡逻车不分昼夜地在杨浦区区域内巡逻,碰到流浪人员,能够劝说进救助站的,送进站里;不愿进站的,送上生活用品。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进站,李福强有一条规定:与流浪人员说话,如果他们蹲着,工作人员也必须蹲下。老李说,流浪人员有的自尊性特强,站着说话,他们感到低人一等。老李还有一条特别规定,送进站里的流浪人员,开饭时,流浪人员吃什么,工作人员吃什么。老李说,一口锅里吃饭,流浪人员才感到平等。

    杨浦区拥有60.61平方公里,站里三辆巡逻车,日日夜夜奔波,也不可能找到所有的流浪人员。李福强就琢磨:流浪人员基本露宿在小区、桥洞、商业网点,何不发动群众一起来寻找?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杨浦区308个居委会全部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设立了救助点;医院、娱乐场所、酒店保安、门卫,成了救助站“编外”工作人员;李福强还与民政、公安、城管一起,成立了“三合一”联动救助队,实现了区域网格化管理。

    没爸妈的孩子有了家

    每逢过年过节,小天(化名)总要到救助站住几天,与李爷爷他们说说心里话。

    小天是上海户籍,有家的孩子,按理说,他与救助站一点关系也没有,怎么会把救助站当成了家?

    2011年,大桥街道找到李福强,说有一件棘手的事,请他帮忙。老李听完叙述,皱起了眉头。原来,小天的母亲出国打工,生下了小天后,父亲失踪了。母亲无奈,只得回沪抚养儿子。哪知,屋漏偏遇连夜雨,小天2岁时,母亲亡故,外公外婆接手带他。小天5岁时,年老的外公外婆又相继过世。

    这一下,小天彻底成了孤儿。街道有心救助,却想不出办法。

    老李一咬牙,把孩子领进了救助站。在杨浦区领导的支持下,救助站成立了困境儿童保护中心,小天的生活有了保障。可一天二天,小天还挺乖巧,时间长了,小孩吵闹起来。老李找他谈心,小孩说,叔叔阿姨都对我好,但没有一个带我出去玩。

    老李寻思:救助站人来人往,小孩长期住在这里,肯定对他成长有影响。于是,老李左寻右找,总算找到了小天外婆的表弟。外婆表弟同意寄养孩子,但他经济上十分困难。老李便建立了寄养制度,成立了寄养基金,每月定时送上救济金。

    如今,5岁的小天成了1.8米的高中生,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还懂得照顾“舅公”,而常到救助站住几天,也成了他心灵寄托。

    五年多来,救助站收养困境儿童40多个,其首创的“站内救助,站外寄养;一年一签(寄养合同),定期放款;随机走访,综合考核”的模式,既让这些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家,又解决了政府的“心头之患”,还成为该站的特色服务。

    李福强和他的同伴还首创了反家暴庇护中心和应急救灾临时保护中心。老李说得实在,“新时代就要有新思路新想法,我们的工作也要适应社会变化。”

    让流浪者敞开心扉比救人更难

    小梁(化名)躺在复旦大学草坪角落仰望星空时,他的心已经破碎。

    这位山东籍孩子,父亲是村长,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他有两个梦想:其一,到外滩看一看“万国建筑”;其二,是来到梦想中的学府复旦大学。可是,17岁那年,当村长的父亲亡故,母亲整天为生活奔波,他感到绝望,离家出走,来到上海。

    此时,身在复旦的他两个心愿都已满足,他没了人生目标。好在联防人员发现了他,把他送进了救助站。起初,老李找他谈心时,小梁闭着眼一言不发,但老李发现这个倔强的孩子心里,有着太多想说的语言。他便安排工作人员老赵与小梁结对。

    连续三四天的关心和陪伴,特别是老赵的一句,“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为何离家出走?”打开了小梁的心扉。小梁告诉老赵,自从父亲过世后,母亲外出打工,无力管他。他也理解母亲的艰辛,但长此以往,他根本无法圆梦。所以,他产生了厌世的想法。

    了解到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后,老李和他的同伴展开了拯救行动。他们找到小梁在外打工的哥哥,把他请到了救助站。老李先没有让兄弟相见,而是介绍了小梁的情况。哥哥坦言,由于自己很早就外出打工,与弟弟久不相见,确实疏忽了弟弟的感受。如今家中无钱供弟弟读书,他愿意承担。

    话说到这份上,老李与老赵放心了,赶紧安排兄弟相见。一番抱头痛哭,一番深情倾诉。爽直的哥哥当即写下承诺书,保证供养弟弟读书生活之需。小梁也是个争气的孩子,考上了当地的医学院。他写信报喜之余,也吐露边读书边打工的想法。此时,与小梁情逾父子的老赵提出,想去山东探望小梁,解决他勤工俭学的问题。老李二话不说,立即开出介绍信。老赵找到医学院,述说了小梁的情况,校方当即表态同意,并坦言,没有想到上海一个区的救助站,为一个孩子千里迢迢赶到当地。校方承诺,一定在校内找一个岗位,让小梁自食其力。4年后,勤工俭学的小梁不负众望,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如今,已从事医保领域的研究工作。

    李福强说,救人一命,只是拯救了他的身躯,而要让被救助者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有尊严地生活,就要开启他们的心灵。而开启被救助者的心灵,又是何其难也。从事了一辈子救助工作的老李,也说了他面临的困惑:救助站一般收留流浪人员,只有三五天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他们敞开心灵,对于这些极度贫困自尊心特强的群体来说,难于登天。难怪不少流浪人员对他说,老李,谢谢你的好意,我宁愿住桥洞捡破瓶子卖,也不要住到你这有空调的房间。也有不少流浪人在救助站应承得好好的,出了门,又走上了流浪之路。

    老李苦思冥想之下,引进了具有心理疏导专长的社工,加强了思想工作。如今,这一尝试正在进行之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