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无痕公园” 留下的是爱护与责任
  • “无痕公园” 留下的是爱护与责任

    时间:2017-11-30 17:38:14  来源:文汇报  作者:

    志愿者李广瑜老人在共青森林公园带着小朋友们到森林中学习自然知识和鸟类知识。受访者供图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这句常常在旅游景点看到的标语背后蕴藏着一种户外互动理念―――身处自然环境,人们在充分享受美妙环境的同时,也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国外,这一理念有个专门名词“Leave NO Trace”,即无痕旅游;2013年,上海植物园开始与无痕生态工作室合作,通过理论宣传和自然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无痕旅游,呼吁市民游客实践“无痕公园”理念,改善游客与公园、人与环境的关系。

      “如果真要‘有痕’留下点什么,那就应该留下对环境的爱护与责任。”环保爱好者、无痕生态工作室创始人李柯介绍,从2013年5月成立至今,工作室已组织举办100多场以“无痕”为主题的交流会和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活动,广泛推广这一环保理念。

      倡导“无痕”游园

      “无痕旅游”的概念源于国外,旨在引导大众在户外旅游时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上世纪六十年代,登山、徒步、露营等户外休闲活动在美国兴起,一些国家公园和郊野景区的植被被损害、水体受到污染、垃圾随处可见。为此,美国土地和森林管理部门、环境教育学者、环境保护组织、户外活动团体等共同倡导“无痕旅游”,并于1982年推出“Leave No Trace”课程,以自然教育的方式取代管制,引导大众正确对待环境,这一理念后来得到广泛传播。

      李柯说,在开始宣传“无痕”理念和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前,他还曾带领同事和志愿者们做了一项调研。他们发现,游客在公园游园时的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乱丢垃圾、高声喧哗、攀折花木、踩踏植被、带宠物逛公园、随地吐痰、游动吸烟、乱搭帐篷、刻划景观、投喂动物等;留下的“痕迹”包括饮料瓶、餐巾纸、塑料袋、烟头、瓜皮果壳和其它生活垃圾。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受访的八成游客认为这是“个人不良习惯,缺乏环保意识”,仅有两成游客认为与公园服务设施不完善和公园管理疏漏有关;六成受访者支持通过宣传倡导、环境教育改善现状。

      “其实,很多人不是故意破坏自然,只是没意识到随手一丢的危害性。”李柯说,接受采访调研的市民游客100%都表示愿意在游园时注意“无痕”问题,身体力行,自觉减少留痕行为;碰到不文明行为,也有七成游客愿意劝阻或帮忙垃圾入箱;86%的人愿意随身带个垃圾袋,减少公园垃圾量;还有游客表示,以后会自带水杯、手帕,不喝或少喝瓶装水、不用或少用餐巾纸。

      “无痕活动”报名“秒杀”

      2013年,上海植物园在举办“上海花展”时,首次提出“无痕踏青、绿色游园”倡议,支持无痕生态工作室在公园开展“无痕”活动,尝试启动“无痕公园”计划,以期持续改善园容园貌。

      无痕生态工作室首先在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外打造了一条长约300米的“无痕小径”,在小径出入口安装指示牌,沿路布置一套植物拓印板,吸引游客参与互动活动,引导游客保护环境;在游客了解了“无痕小径”的理念后,逐步移除小范围内的垃圾桶,在局部区域试点和积累经验,寻找转变游客“留痕”行为的方案。此后,工作室还在植物园的竹园外翻修了一条“无痕小溪”,净化水质、修复生态,邀请家长和孩子来此认识水环境和水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让他们近距离、可视、可触摸地认识湿地环境及这类生态的脆弱性,引导大家重视保护水环境。

      从2014年开始至今,无痕生态工作室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宣传“无痕公园”理念。比如,在上海植物园内开展“自然课堂户外露营”活动,带领家长和孩子通过认识动植物、捡拾公园垃圾等活动,产生与公园的关联感。“这项活动非常受家长孩子的欢迎,每次的名额几乎都被‘秒杀’。”李柯说。

      此外,无痕工作室还参与或举办了自然导赏、自然笔记、夏令营、暗访“夜精灵”、爱鸟周活动和主题环境日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实践无痕理念。今年,在社会多方参与和支持下,无痕工作室在比邻迪士尼的光明生态园运营达拉自然探索基地。“有了这个固定场所,就可以向更多人推广无痕自然教育,并进行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研究。”李柯说。

      经过一定的积累,李柯和同事开始引进更先进的评估评价方法,以期长远、固定周期、定时定向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探索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连结方式。比如,引入“自然连结感”测评量表,研究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随时间产生的变化。

      呼吁社会各界参与

      专职做无痕工作室之前,李柯在外企从事软件咨询和信息管理工作,但一直很关注环境问题,坚持做志愿者。真正触动李柯,并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2011年的西藏之行。一路上,李柯时常能看到游客丢弃的垃圾。在羊卓雍措湖畔,李柯终于忍不住,鼓足勇气去说服一个个陌生“驴友”,一起清理垃圾,所幸没人拒绝,大家开始捡拾垃圾。最后,他们在一堆垃圾前合影留念,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

      “环境并非不能改变,可能有时候就需要一个人先开口、先倡导。”那一刻,李柯想,外界的机缘一旦触发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改变就会发生。“比如,来到一个环境整洁优美的地方,许多人会自我约束,自觉不乱扔垃圾。”李柯介绍,日本有4000多所自然学校开展自然教育,有的就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帮助人们系统性地全面认识自然环境。只有了解、熟悉了自然环境,才会有意识地去保护它。此外,许多欧美国家也有比较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而且坚持做了很多年。“我国的自然教育刚刚起步,这项活动要持续做下去,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文汇报记者 李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