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人才晋升不看"出身"拼业绩 交大医学院试点职称评审改革
  • 人才晋升不看"出身"拼业绩 交大医学院试点职称评审改革

    时间:2017-12-28 15:31: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蓓

    原标题:人才晋升不看“出身”拼业绩

    据《劳动报》报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上海“人才30条”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新政,上海交大医学院作为全市首家试点高校,昨天举行首场高级职称自主评审会。刚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入职仁济医院的博士后刘尽尧幸运登上晋升“直通车”,“只用了两个月,就做到了过去两年都做不到的事。”打破年限和专业壁垒,让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能“说了算”,此轮改革直指“放权松绑、释放活力”,为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扫除“人为障碍”。

    1983年生的刘尽尧在上海交大化学材料专业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杜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今年10月,他回国入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从事抗肿瘤药分子材料的研究。这是当下国际科学和医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此前留美的研究经历也给了他充分资源保障。海外名校毕业生如今第一选择回国的人越来越多,能够在仁济医院申请到研究岗位,这让刘尽尧既感兴奋,又不无担忧。他担心的,主要就是职称问题。

    “以往,这类交叉学科领域的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在医学职称申报的路径和条件上,往往会遭遇所学专业和学科的困惑。”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牟姗说,按照过去的规定,学院附属医院科研人员申报职称必须有卫生类学科背景,先取得医学中级职称资格。但随着临床转化医学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沪上不少医院都开始招聘专职科研人员开展临床研究,而这些人大多是化学材料、生化专业出身,很难通过医学考试,因此专业障碍成为他们职称评审中一道鸿沟。据不完全统计,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职科研人员目前约占医生总数的5-10%,由于晋升困难,人才留不住成为越来越现实的问题。“现代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是大势所趋。”牟姗说,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早就期盼着能破除这些限制,让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刘尽尧们”的心声,正是上海启动人才政策改革后首先破解的难题。经市人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和批准,交大医学院成为全市高校第一家试点单位,职称评审权被下放到了学校,曾经的专业“围墙”和年限要求打破了。刘尽尧入职2个月就走绿色通道递交了正高职称申报材料,在海外研究的成果被列入“业绩”,这在过去都是不能想象的。交大医学院为此组建了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自主评审后只需报市人保部门备案即可。根据全市统一的高评委组织规则,学校组建了首届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评委专家库,成员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师大的专家,以及医学院系统的部分院士及千人计划获得者。昨天,共有66位申请者参评,其中申报研究员25名,副研究员41名。

    据悉,职称评审改革启动后,交大医学院将把评审与破格聘任政策相衔接,将附属医院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纳入破格晋升通道,并且为海外回国人员建立绿色通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