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站今天迎来30岁生日 见证铁路的发展、变身旅客温暖的家
  • 上海站今天迎来30岁生日 见证铁路的发展、变身旅客温暖的家

    时间:2017-12-28 15:46:3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包璐影

    原标题:上海站今天迎来30岁生日

    据《劳动报》报道,1987年12月27日晚,位于天目东路的上海站开出最后一班列车后关闭。次日,秣陵路的上海站新站启用。为了区别以前的老火车站,人们便亲切地称这个上海站为“新客站”。今天,这座上海人口中的“新客站”迎来运营后的30岁生日。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上海铁路的飞速发展,它也变身旅客们温暖的家,送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

    全国首座现代化火车站

    30年前的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苏州河北岸运营。鲍红政在铁路上工作了30年,是上海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如今她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新站带给自己的那种震撼。

    鲍红政说,在“新客站”建造前,当时的上海站是位于天目东路的“老北站”,虽历经多次扩建,但最大的候车室仍不足400平方米。每天这里有5万名旅客来乘车,最高峰时平均每2个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人。由于大量旅客只能在室外候车,每到一趟列车放客时,鲍红政就要高举写着车次的木板纸牌去外面“拉队伍”,将一名名分散的旅客汇集起来,一圈走下来至少15分钟。

    这一切随着新站启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口,预留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有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在那个年代,这个火车站所有设施堪称一流,被称为“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火车站”。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其运输模式之后被全国各地的火车站广泛采用。

    30年客流量增长5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春运、春游、暑运和“五一”“十一”为代表的节假日高峰逐渐兴起并延续至今。1987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1859万人,次年历史性突破至2000万人。今年,上海铁路旅客发送量成功站上了“亿”,从1859万到1亿零700万,30年间发送旅客增长了5倍多。

    售票员邹俊见证了每一次纪录的创造,因为每个数字的叠加都是从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都是一张硬纸板,发站、到站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车票不易保存,记车次全凭人脑,票价更是纯手工计算。

    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终于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刷浆糊”模式。打印机制票让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更工整美观的红色纸质票,电脑查询也让售票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2007年的春运末期,邹俊在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3000余张票,平均12秒售出1张,创下上海站个人售票纪录。

    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为购票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市民再不用跑到售票窗口排队等候,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订购火车票。截至今年,上海三大火车站人工窗口数量较最多时缩水过半,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60台自助售(取)票机,通过互联网订票比例已超78%,“大排长龙”购票的景象成为历史。

    用管“家”的方式管站

    一座车站的背后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将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融入到站点的建设管理,成为城市的一扇窗口。今天,当我们走进30岁的上海站候车大厅,虽然已经没有了初见4座自动扶梯如彩虹飞架南北时的惊艳,也不如现今其他一些高铁站的高大,但它的总体格局依旧保持当年模样。

    “我们是在用管一个家的态度打理着上海站。”铁路上海站站长白正国说。30年间,虽然总体架构没变,但外到立面内到候车室,上到顶棚下到站台,基本全都进行过大大小小改造,这才有了“岁月定格”的既视感。

    过去,火车站只是旅途中的一个点,它拥挤嘈杂匆忙。现在,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直饮水、母婴室、休息区……为来来往往的流动者们提供着暖心之举。铁路上海站党委书记李屹说,过去30年,以上海站为代表的上海铁路以高速发展支撑着城市的前进步伐和长三角超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如今,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为主体的上海铁路客运枢纽已经形成。下一步将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浪潮,着手进行更精确的客流分析,按时间、方向分别建立客流出行模型,制定运能利用率更高、更符合市民出行喜好的列车开行策略,改善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