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桥吊“状元”张彦:“强港梦”是我的“中国梦”
  • 桥吊“状元”张彦:“强港梦”是我的“中国梦”

    时间:2017-12-29 15:48:55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晶晶

    图片说明:张彦(右四)和同事分享参会的感想和体会。受访者供图

    东方网12月29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没多久,面对全自动化的操作模式,港区一线工人该如何应对挑战?面对这个有点“刁钻”的问题,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桥吊司机张彦回答得很有自信:“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技术,提升自身,就能应对各种变化。”这名从小生长在港区的“80后”党员从北京参加完十九大归来后,一直保持着这样振奋的精神:“我一点也不害怕改变,看到港区更先进了,我更高兴了,因为‘强港梦’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啊。”

    回来后一刻不停传达着十九大精神

    说这句话,张彦是有底气的。从业13年以来,张彦和他的团队曾先后7次刷新集装箱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是当今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一的保持者,被大家称为“桥吊状元”。而这次从北京参加完党的十九大归来后,他觉得自己更加受鼓舞了,这一阵,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忙着将十九大精神传递给基层伙伴们。

    张彦的那本十九大报告已经被他翻了无数遍,不少地方都被他折出了痕迹,里边被划了各种重点, 重要的地方还被打上五角星。“要不停研读,才能更好地讲给别人听。”张彦说。

    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张彦就通过宣讲、讲座、讨论等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传达十九大精神,有上海的团员青年,也有他所在的上港集团和盛东公司现场班组的同事们。每次宣讲十九大精神,张彦都会先跟大家深深鞠一躬。他说这是感谢大家对他的信任。作为港区一线的劳动者,能代表集团6000多名党员,到北京去参加党的十九大,这份荣誉离不开所有党员的信任和支持。

    也因此,张彦更感到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要把十九大的精神实实在在地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和他一样受益。

    这次作为党代表参加十九大,在张彦看来,就是一次特别振奋人心的经历。“大会的内容很丰富,让我真心感到收获很大。”他至今仍能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做的那3个半小时的报告,现场曾响起71次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掌声。”会后,他也会和其他党代表们每天交流学习体会,每日形成各类感想、侧记,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大家也都讨论得十分热烈。

    “我们一些一线党员都觉得,作为一线工人,最好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方法,就是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这是我们履行好党代表的首要义务。”在张彦看来,作为被港区人信任的代表,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好标杆的作用。

    “工匠精神”正在传递给更年轻一代

    张彦的确是一杆标杆。2007年5月,到洋山港仅七个月,他就以每小时97个集装箱的单机装卸效率,刷新每小时80个的原世界纪录。而对于年轻的张彦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

    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张彦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又先后3次刷新了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从97个/小时,到123.16个/小时,到128.24个/小时,再到196.78个/小时,4年4次打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工作效能整整翻了一番。今天,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是每小时装卸196.78个集装箱,这一纪录正是张彦在2011年6月16日创下并保持到现在的。

    而这样的成绩,从来都不是轻松得来的。这位桥吊“状元”、世界纪录保持者,也曾经是个被师傅认为不适合开桥吊的“差生”。

    2004年,张彦从学校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上海港生产一线的一名桥吊司机。在学习初期,他属于同期学徒中进步最慢、考核成绩最差的一个,师傅甚至曾经劝他改行去其他岗位。

    他不服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钻研操作技能。上不了机,别人会去休息,张彦却12个小时“粘”在师傅身旁看操作,一边看一边在自己的脑子中模拟操作。师傅休息时,张彦就去其他的优秀操作人员身边观察。

    桥吊驾驶室距离地面40多米,相当于15到16层楼的高度,面积不足5平米。桥吊司机要通过脚下的玻璃观察下方的作业环境,工作中要始终保持身体向前倾斜60度的姿势,仅凭肉眼和手工操作,把吊具上的4个旋锁精准地插入拳头大小的集装箱锁孔。站在40多米的高度,从驾驶室往下看,锁孔只有手表表盘那么大,要把旋锁对准插入,更是不容易。

    为了锻炼在桥吊40余米高空的目测能力,张彦反复观看前辈们的作业,几乎将班里所有优秀司机的操作方式都观察了十来遍,自己琢磨着取长补短。下班后,他会在脑海中不断回放当天上班遇到的各种情况,找问题,想办法。就是这样,张彦的桥吊操作技能突飞猛进。在即将结束自己学徒生涯的时候,张彦已经成为同期学徒考核中的“最优生”。工作至今,张彦平均每年装卸5万多个集装箱,多年来一直保持安全运行“优”的记录。

    “良好的作业习惯和高度的责任心应该是我的‘法宝’。”张彦说。一门技艺,每天都不能丢,要时时刻刻地摸索、熟悉,才有可能成为“工匠”。这是他从老一辈那学到的最宝贵经验。而如今,他也在把自己的所有经验传承给更年轻的一代。

    不断提升自己以应对日新月异变化

    在张彦看来,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再高、成绩再突出,也是有限的。“对整个公司来讲,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团队整体能力的提高。”

    稳、准、活、细、慢、轻、快――这是集装箱桥吊操作法“七”要领,也是《张彦操作法》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以张彦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成立后,已为港区培训了150余名年轻司机,其中不乏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公司又出现了“周三宝带教法”“贡军民维修法”等,“比学赶帮”的热潮一阵接一阵。一个劳模党员,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会带出更多党员标杆。

    而这次从北京回来,他又在身边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在学习中,张彦结合实际工作,用一线职工的语言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了,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立足岗位,不断创新。每个岗位都把细节做实,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汇集在一起,就是不得了的力量。”张彦说。

    面对新的港区建设发展现状,张彦也对自己的岗位和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了关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船舶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大型化,对我们桥吊司机的操作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张彦说。比如如今的塔吊前臂可能只需要往前伸出20米左右,但船大了以后,前伸的幅度势必就会更远,整个机器操控的运行行程也会变长。操作就要随之改变。

    上海的国际航运建设日新月异,港区也在飞速发展。“洋山四期已经开港了,全自动化的新工艺马上要投入生产了,我们不仅要自己操作熟练,还要抓紧了解学习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张彦说,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自身不断提高,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据悉,在张彦所在的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青年员工有500多人,占到公司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十九大之后,张彦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

    “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只要我们青年一代有作为,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说,这让他感到了年轻人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即将到来的2018年,他会和大家一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勇敢追梦。“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工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