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救死扶伤 第一时间精准判断 生命边缘力挽狂澜
  • 救死扶伤 第一时间精准判断 生命边缘力挽狂澜

    时间:2018-01-05 17:39:48  来源:东方网  作者:顾金华

    原标题:救死扶伤 第一时间精准判断 生命边缘力挽狂澜

    据《青年报》报道,接诊、奔跑、搬抬患者、插管、除颤、心肺复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急诊室里上演。一次次生命边缘的力挽狂澜,没有畏惧、没有胆怯,他们必须第一时间给出准确判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急诊科团队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紧握生命的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接诊、奔跑、搬抬患者、插管、除颤、心肺复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急诊室里上演。一个个心肺复苏案例的惊险上演,一次次生命边缘的力挽狂澜。没有畏惧、没有胆怯,在一场场生命和时间的赛跑中,他们必须第一时间给出准确判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急诊科主任蒋锦琪要求他的团队“必须识别快、必须反应快、务必判断准确。”他们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紧握生命的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1号诊室

    心梗病人未到,诊断已到

    冬日的早晨刚刚下过雨,天气愈发寒冷。急诊室内人满为患,所有病床上都躺满了病人,有些病人只能暂时睡在躺椅上。面对这场“硬仗”,急诊科的医护们必须全力以赴。

    上午9点半,当天急诊室白班的王医生突然感到手机连续震动,打开一看,微信群里收到了来自社区医院的消息:40多岁的李先生心电图显示异常,怀疑是心肌梗死。

    原来李先生突发胸闷胸痛后,前往虹桥街道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生在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就立即将信息发到之前与胸科医院专科医生建立的微信群里。

    同一时间,李先生的心电图检查已经传到胸科医院胸痛中心的电脑上。王医生和胸痛中心的医生一起仔细观察了李先生的心电图,给出明确诊断: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必须立即转诊过来。虹桥社区医院距离胸科医院大约有十分钟的车程,王医生立即通过医院的一键启动模式,通知了胸痛中心的团队,进行术前准备。

    一路疾驶,120急救车将李先生送到胸科医院后,王医生迅速做了规范问诊,随即将患者送至导管室进行冠脉造影。仅仅15分钟后,患者心脏堵塞最严重的地方,就已经植入一枚支架,堵塞的血管被打通了。

    直到下午,李先生才慢慢清醒过来,“我怎么也没想到,胸口痛一痛,竟然是急性心梗!我更没想到,我人还在救护车上,医院的医生已经为我确诊,还启动了手术准备。”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将胸痛中心诊治前移至社区,就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王医生告诉记者,“病人未到,诊断已到”,医院有了“胸科-社区”网络化联动模式,为更多患者抢回了宝贵的救命时间。

    2号诊室

    永不言弃,对生命充满敬畏

    一名患者在CT室检查时突然大咯血!上午10点,接到消息后,急诊科的邵医生立刻和两名护士一路狂奔,冲往现场。只见40多岁的患者张先生面色惨白,不停呻吟,口里满是鲜血。邵医生给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后,和护士、卫生员一起将患者搬上担架。

    搬动患者的时候,邵医生特别小心翼翼,一边还叮嘱“小心、轻放、侧躺”。因为如果患者不能立即止住出血,随时都有可能窒息死亡,而让患者侧着躺下则是为了防止窒息。

    到达抢救室后, 支气管镜室、急诊科、麻醉科、病房多个科室的医生协力,用支气管镜将气道内的淤血清理干净后,立即为患者施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将破裂出血的血管一一栓塞,之后再用支气管镜将气道内的血痂清除干净。数小时后,张先生气道恢复通畅,送入留观室。

    这里刚忙完,急诊室又接到120电话说,有一名锻炼时突然晕倒的患者将被送入医院。伴随着急救车的呼啸声,早已等候在医院门口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迅速冲上前去将患者从救护车上转移下来。

    “开通静脉通路,准备气管插管,心脏按压不要停!准备除颤。”邵医生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眼前的一切,医护们动作迅速,丝毫没有慌乱。家属闻讯赶来,情绪十分激动。邵医生得知后极力安抚家属要相信医生。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抢救室的大门再次被推开时,患者已经抢救成功,恢复了心跳。

    邵医生说,2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像这样的场面,早已记不清出现过多少回了。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这里的患者多半病情紧急,且涉及多系统疾病,病情复杂,让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则是对生命的敬畏。

    “急诊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也大,有时候家属急我们更急,家属的痛苦也让我们备受折磨,但是我们从不轻言放弃,这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邵医生说。

    3号诊室

    患者的理解,让死亡变得无憾

    每次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时,急诊科的医护们总能松口气,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死亡。

    80岁的肺癌晚期患者钱老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与医院急诊团队产生了十个月的交集。每一次因气促、胸腔积液而来到抢救室后,医务人员都在第一时间给予老先生最及时的抢救。

    而最后那一次,钱老先生因病危再次进入急诊室。如果按照惯例,还是要进行心脏按压起搏、切开气管、插进直径3厘米的管子、上呼吸机等危重病情处理。然而,钱老先生曾多次委托子女表示: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拒绝接受心肺复苏术和创伤性抢救。此时,选择放弃比坚持已无意义的治疗需要更大的勇气。

    在钱老先生的子女签字确认后,急诊科尊重病人和家属的意愿,没有进行创伤性抢救,钱老先生就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

    “在父亲住院期间,病情几度反复,是你们用精湛的医术为父亲缓解病痛,是你们用热情的关怀为父亲排忧解难,是你们用无比强大的‘正能量’为父亲坚守着永不放弃的信念,是你们不时地安慰我们,与我们进行了有效沟通。虽然,父亲走了。但是走得很平静、很安详……”老人去世后,患者的家属给急诊室写来了这封感谢信。

    在急诊科,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但感动永远都留在心里。急诊室的医护们说,正因为有了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有时候死亡也会让人感觉无憾。

    [医者心声]

    越到假期越忙碌 春节休息两天就满足

    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们常说,这里是一座“生命驿站”,这里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而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握紧生命的手。急诊室除了忙,还有着最重要的任务――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急诊科主任蒋锦琪告诉记者,遇到一些危重病人,医院多学科都会齐心协力,一次次让危重患者转危为安,而急诊室的医务人员“必须识别快、必须反应快、务必判断准确”,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救治赢得先机。

    大多数的市民都期待放假,但是对于胸科医院的急诊室,越到假期急诊室的工作却越忙。“因为医院门诊停了,急诊就要承担更多的救治任务。和平时相比的话,小长假要多加一名值班医生,如果遇到春节等长假就要多加两名医生。”急诊室潘护士长告诉记者,一个春节能休息两天就很好了,大家的要求从来不多。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着医院转,围着急诊转,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休息日,他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配合医生帮助病人与死神搏斗。

    刚生完双胞胎的张医生产假,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但是其他同事们都抢了她的活,目前只让她在急诊病房工作;正在生病挂水的急诊医生,一听说120送来好几位危重病人,二话不说停止挂水,先去抢救患者……潘护士长说,虽然忙碌,但是在急诊科蒋锦琪主任的带领下,整个急诊团队辛苦并快乐着。

    “除了团队同事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忙外,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窗口,除了技术必须一流之外,我们应当将心比心,因为在这里的都是最焦虑的病患。”潘护士长说, “当我们在为焦急的病人解释疑问时,为病人更换输液并及时发现不适时,患者的那声‘谢谢’,也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