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申城最大保障房基地如何破短板? 政府转型“大管家”
  • 申城最大保障房基地如何破短板? 政府转型“大管家”

    时间:2018-03-01 15:46:5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蓓

    东方网2月28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位于上海东南的浦东新区惠南镇,堪称城市的微缩版:600多年的古城历经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后,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巨型社区,全市最大规模的市级保障房基地在此落户。31万人的吃喝拉撒,捉襟见肘的城市管理服务资源,转型中的问题如何在治理中解决?

    惠南镇通过大调研,打造了一个完全公开透明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老百姓上线公开“出题”,相关部门线上“答题”。

    人口剧增倒逼管理转型

    远郊大镇惠南镇有31.7万人口,除去本地户籍城镇居民,还有大量外来人口和市区动迁居民。人口激增伴随着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这个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跛足”状态、财政实力薄弱的人口导入区,必须转变管理思维方式,寻找新的基层治理切入口。

    大调研团队深入走访了民乐社区。这个拥有15.98平方公里的辖区,也是目前本市最大的市级保障房基地,安置了杨浦、虹口等7个中心城区的动迁居民。到今年,大居导入人口将增至8万人,预计到2021年,有16万人入住。

    “未来三年是民乐大居居民急剧进驻,规模飞速扩展,城市管理要求全面剧增的时期,是深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加快转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关键时期。”镇党委副书记徐建军语重心长地表示,居民对于安全的需求,对社区服务的期盼,眼下已经逐步凸现,“问需于民,主动排忧。”他认为,惠南镇的角色,将从管理者转型为“社区大管家”。

    保障房也能刷脸进出

    人手不足,钱不够,这样的“大管家”怎么把触角伸到偌大社区的神经末梢?

    通过大调研,惠南镇提出,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物联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1个社区数据汇聚中心+2类用户对象+4个应用体系+X个智慧社区专业应用功能”的智慧社区信息化支撑体系。“力争把保障房基地建设成高标准的大居样板。”徐建军说。

    以居民最迫切的居住安全问题为例。治安问题是所有的保障房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难点,人员混杂,治安管理资源配置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对此,惠南镇打造智能安防,利用云端人脸识别科技,计划在每个大居设置刷人脸或手机的安保措施。

    这一工作率先在惠益新苑南苑开展试点。惠益居委辖区有5个小区,共2833套住宅,其中,2个小区为动迁房,居民主要来自原闸北区、虹口区和浦东新区,3个小区为商品房。今年3月底前,先对其中的惠益新苑南苑进行“一卡一库一平台”的试点,该小区有452户,入户1000余人。4月份逐步试点该居委辖区内其它4个小区。在进行论证后,视情逐步推开。

    如何把管理和服务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惠南镇计划打造以3S、手持终端和无线通讯技术为基层的“电子地图”,将全部社区公共资源设施、安防设施、服务网点在地图上集成显示,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信息交换系统。

    生活需求建议有“直达车”

    社区大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随之而来。通过大调研,惠南镇打造了“惠生活”家门口服务平台,不仅要方便老百姓准确查询惠南镇区域内各类服务信息,而且能提供给百姓一个把需求、建议和意见直接反馈到家门口服务站的通道。

    沈国良从80年代起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现已发展到糜烂畸形,常年生活不能自理,服用一种新药后病情有所缓解,但因经济条件有限,不能长期服用。他委托村党组织通过“惠生活”平台发布了需求信息。不到3天,在平台注册的一家保险公司就做了回应,愿意资助购买部分药品。

    浦东医院在“惠生活”平台发布社区义诊消息后,社区居民通过平台就可以预约,根据预约的情况,医院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大大提高了公益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

    线下的便民服务拓展到线上,将“5加2”、“白加黑”进一步拓展到“7X24”。居民通过平台发布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平台通过线上的智能配对和线下的服务再造,实时进行供需配对,回应群众的“喊话”。试运行期间,有找图书的,找兼职的,有需要成人尿布的,有需要志愿者的……,群众的“出题”都有人“接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