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共饮一江水――写在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十周年之际 
  • 共饮一江水――写在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十周年之际 

    时间:2018-05-12 15:18: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鸿召

    十年前的地动山摇,在汶川也在全中国激起生命的呼唤、热力的汇聚。这其中,由东海之滨的上海奔向四川都江堰灾区的一股暖流,宽阔绵长,涤荡人心。本文作者在十周年关节点来临之际,集中阅读梳理有关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文献资料,拜访多位都江堰援建工程现场参与者,听他们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这是让人泪光盈眶、心灵震撼的一幕幕,这是应该被历史记住的真情注入、大爱奔腾……

    礼遇

    两年前,我带一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员到汶川地震灾区作国情调研。在都江堰,学员们进行街头随访,几乎每一位被访问者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心里暗暗惊诧,5・12汶川地震给当地人造成的精神疼痛有多深。

    当晚住在都江堰,我们到老城区散步,看到街头有卖绿皮新鲜核桃的摊点,出于好奇就上前问价。“10元一斤。”“太贵了,5元一斤?”实际上是没诚心想买,随便问问而已。同伴中有人问这是什么,上海怎么没见过。不经意的一句话,摊主竟然态度即刻转变:“你们是上海人!那就5元一斤。”为什么?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我们感谢上海人。

    你敬我一寸,我还你一尺。既然这样,10元一斤我才买。

    次日,在都江堰景区入口区,凡是持上海身份证者统统免票。这更让我们惊讶了,灾区经济恢复过程中,旅游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而此项特殊的门票优惠政策,既不给予成都本地人,也不针对外国游客,仅仅眷顾住在江之尾的上海人。

    经过耐心询问,我们才知道,在都江堰,上海人是受到敬重的特殊客人。因为5・12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以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上海规范、上海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都江堰人。

    样板

    最近,我集中拜读了有关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有幸拜访了多位都江堰援建工程现场参与者,听他们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我忍不住无数次泪光盈眶,心灵震撼,心生崇敬。

    117个援建项目,投资总额82.56亿元人民币(不含区县政府捐助和社会各界捐资捐助),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所有援建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合格率100%。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优秀设计奖、优质结构工程奖、市政工程奖、建设工程奖、优质安装工程奖等共计267个。都江堰医疗中心项目还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偌大的项目工程、资金运作,多少工地在同时施工,多少人员在现场劳动,800个日日夜夜,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没有出现腐败现象,始终坚持科学援建、高效援建、务实援建、廉洁援建,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工程优质、管理优化、干部优秀,成为对口援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兵和样板。

    十年过后,这些援建工程项目经历了强降雨、泥石流、中强度地震等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上学要上上海援建的学校,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医院,住房要住上海援建的小区。”我们不主张这个说法,但是,都江堰市民群众很任性,至今不改口。

    淬炼

    “做善事,尽情,尽兴,还要尽心。”曾任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许解良说。

    “汗流下去,情才上来。”曾任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补充说。他们是援建工作的好搭档,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伙计们,还有壮怀激烈之慨。

    2008年6月13日,距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个月,中央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受灾严重地区,上海对口援建属于“极重灾区”的都江堰市。

    6月18日,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同时作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沙海林兼任办公室主任、总指挥。同年11月15日,薛潮接替沙海林担任援建工作办公室主任、总指挥。

    只争朝夕。6月28日,市委组织部举办对口援建选派干部培训班,随后成立对口援建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29日,指挥部先遣组赶赴都江堰。30日,上海市医疗卫生队进驻都江堰各工作点,与抗震救灾医疗队进行现场交接。7月1日,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委员会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组成立。7月2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人员整体入住青城山镇一个名叫玉景园的农家乐小院。

    “你不要觉得‘玉景园’农家乐小院蛮好听的,当时余震不断,住在这种农民的房子里经常抖晃抖晃,心都是悬的,晚上不敢睡觉……”曾经在工程建设组现场工作的章红兵坦率地说。

    刚到都江堰,他们看到的满眼都是救灾军队、救助站、志愿者,老城区一片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坐下来,住下来,感觉不对了。余震时断时续,房子时常被摇晃着,有时桌子上的矿泉水瓶都放不稳。更恐怖的是,余震与余震之间,从大地深处传来一种低频的隐约而挥之不去的地鸣声,直穿心灵,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时,最有安全保障的住处,是上海援建的过渡安置板房,简称“板房”,选址在开阔地或高地,周边挖好排水沟,硬地面上用钢筋支架和彩钢板搭建而成,具有防震抗震功能。

    “那你们为什么不住?”我插话问了一句。

    “喏,你问我们领导,他当时不许我们住的。”

    峥嵘岁月已成往事,许解良温和地解释说:根据援建工作计划,我们在一个月时间里突击完成都江堰市4个乡镇12个安置点的1万套安置房援建。这些安置房是用援建资金建设的,只能由援建对象使用,我们援建工作人员的所有工作生活费用,必须与援建善款物资进行区隔,不能混淆的。

    8月1日发生6.1级较强余震后,接着是连续几天的特大暴雨。山区天空阴云密布,风在吼叫,地在颤抖,夜晚的闪电仿佛要把天幕撕裂一样,每一道闪电过后,就是那种感觉在头顶上连环滚动的响雷……所有电子产品都不敢使用,所有电闸都断开,人不敢在床上躺下,更不能跑到外边去,只有惊悚地坐在床上,黑暗中迷迷糊糊地挨到天明。后来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天夜里都江堰上空滚过上千个惊雷。在漫漫长夜里,你脑子里想到的不再是穷与富、浮与沉,而是生与死。

    天稍微放亮,雨还在肆虐,援建指挥部临时党委领导一边带大家排除院子里的积水,一边电话联系驻扎在都江堰19个乡镇的医疗卫生队、工程队、公安干警和社工队伍负责人,详细询问遭遇雷暴雨袭击情况,迅速落实相关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雨情稍微稳定后,指挥部马上安排实地察看各援建工作点防涝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经历过同生死共患难的考验,才会淬炼精纯。

    敬畏

    人,不可迷信,但须有敬畏。

    早在对口援建工作启动之前,2008年6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国务院有关方面拟订援建方案过程中,6月12日,上海市规划局专家小组就深入都江堰等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帮助都江堰市开展建筑受损情况评估与重建规划方案准备。6月17日,市委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专家小组前期调研考察和灾后重建情况报告。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成立后,确立“问计于民、问计于当地政府、问计于专家学者”的援建工作规划原则。

    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率领有关专家学者和“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团一行15人,专程赴都江堰调研,围绕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科学布局、优秀领域和事实路径等进行专题研讨,为都江堰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管理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在此基础上,成立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专家委员会,其中工程建设专家19位,负责对援建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重大技术要点等进行咨询、决策指导。

    时间紧,任务重,更要尊重科学规律。7月13日,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集中研讨、评审完毕,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瑞士,以及中国台湾、上海等地10多个设计规划机构参与竞标。这是汶川地震灾区首个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公开亮相,听取专家学者、援建对象意见和建议。经过广泛交流研讨,确定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思路是,延续原有目标与总体框架,在空间开发上依托旧城、就近安置、新旧联动;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将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责任,将造福于民作为第一追求;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恢复旅游业,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生态农业。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援建指挥部工程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几乎所有古建筑都在地震中受到程度不同损毁的情况下,唯独都江堰景区内的“二王庙”受损最小?因为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而修建的庙宇,是后人满怀崇敬之情、敬畏之心去修建的,从选址,到施工,可以想见每一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倾注了无限的爱心、精心和敬畏心。当地群众中可能有诸多传说,将其迷信化,已经成迷的现象背后,肯定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深入思考的东西,继续心存敬畏。

    都江堰市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李冰父子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明。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圈用竹子扎成的杩槎模型,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来截流江水的特制工具,标识着以李冰父子为榜样,把都江堰水利工程奉为援建工作的质量标杆,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同心

    科学的规划方案,严格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援建工程质量高标准的保障。

    2008年7月28日,对口援建指挥部进驻都江堰一个月之际,首批援建的11个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包括都江堰医疗中心、综合福利院、向峨小学、团结小学、聚源职业中学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了确保工程材料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院根据对口援建指挥部的要求,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终于在都江堰市建立并正式启用灾后重建工程材料检测实验室。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担负起援建工程项目材料质量“卫士”的角色与职责。

    把标准转化为行动自觉,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意识。9月15日,“上海援建项目质量安全会议”召开,以会代训,要求从现场地质勘查抓起,严格测量放线、材料检测、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等各项工作、每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月底,对口援建指挥部组织专门机构对已开工项目进行质量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都在现场进行讲评,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10月15日,上海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派出5名专业人员,在都江堰市成立相对独立建制的上海市援建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组。该机构在援建指挥部领导下,会同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对援建工程的监督管理,着重以过程监督为主,保障援建工程的施工安全和使用功能。

    经过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质量安全把关,2009年7月30日,上海援建的22所学校全部竣工,工程质量评分为92分,超过上海本市建筑工程质量分值。所有援建学校建筑均按8度抗震设防,教学设施全部按照上海学校标准配置,兑现上海市领导的承诺,“上海孩子有的,都江堰孩子也同样要有”。

    被称为“上海爱心奶奶”的沈翠英,应邀参加捐资援建学校整体移交仪式,激动地说,自己原先只期望着学校能有一幢坚固的教学楼,不曾想到还有功能齐全的各类教室、塑胶跑道、专用食堂,甚至还有升降式的课桌椅,为孩子们考虑得太周全了。在上海,这也不多见。

    2010年5月23日,上海对口援建的居民安置房3个小区共计2943套,当地政府组织群众通过摇号分配入住,居民满意率达到98%。

    为确保上海援建的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让群众满意,2010年6月10日开始,对口援建指挥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已交付使用项目质量满意回访活动,做到项目交付一个、有效一个、群众满意一个。组织各参建单位对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进行集中质量回访、检查和维修。援建指挥部对已交付使用的22所学校、14个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和医疗中心、安居房、水厂等援建项目,制订质量保证书、用户手册,建立快速保修服务保障机制。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建设施工方出具工程项目用户使用手册和质量保证书,这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的一个质量安全创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许解良至今有个梦想,希望把援建工程质量管理的这个细节,推广到上海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让住宅这个市民家庭最大的商品,也有一份使用说明书和质量保证卡。

    清正

    对口援建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件好事善事。把好事做好,把善事做到心坎上,还要把好事善事做得干净廉洁,是援受双方社会各界对援建工作的普遍期待。对口援建都江堰工作创建了“制度+科技”的项目审计与资金监管工作“上海模式”,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上监管,没有出现一起腐败案件。

    上海市审计局及时制订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对援建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确保援建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真实、合规和有效。

    援建指挥部根据援建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一整套管理办法、制度和规程,按照透明、高效、安全的原则,制定《援建项目管理规程》《援建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援建财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20多项涉及资金物资监管和工程质量安全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上海和都江堰“两地五方”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即上海市纪委监察局、成都市纪委监察局、都江堰市纪委监察局、上海市对口援建指挥部、都江堰市对口援建办公室,定期分析研判资金监管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排查风险点,消除廉政隐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是优质项目、民心项目、廉洁项目。

    2009年10月20日,上海市政府网站正式发布《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资金加护安排及项目实施情况公告》,向社会详细公告援建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安排情况。此后,跟踪援建项目进展,分四次持续发布审计报告,直至对口援建项目圆满完成任务。

    2010年7月4日,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一行专门前往都江堰,参观有加方捐助,由上海对口援建的向峨小学。在详细了解学校规划、设计、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后,她由衷地赞叹:“我看到了奇迹!”

    长流

    “参加对口援建工作,你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心灵的净化!我由此相信,原先书本上看到的那种崇高神圣的精神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我当面询问过多位对口援建工作参与者,得到的是基本相同的回答。薛潮提醒说:援建工作是全方位的,从抗震救灾,到对口援建,再到生产发展、社会重建,包括医疗公共卫生体系、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商业旅游服务经济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文化艺术教育体系,等等,我们是诚心相待,真心援助,授人以渔。

    记得2009年2月市委九届七次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对对口援建工作提出新要求,“精细、低调、务实、高效”。后来很多援建项目开工、启用仪式上,都邀请捐赠者和普通市民群众参加,活动中不允许出现带有“感恩”的横幅。“壹街区”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人建议以上海文化符号来命名,指挥部坚决予以否定,援建不是施恩,更不能为个人树碑立传。

    “我们能有幸参与对口援建这项工作,是亲身见证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概,以及两个城市的精神情怀。”我理解薛潮之所言,不是唱高调,是真实可信的。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项目资金的主体部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要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标准,上海市三年累计支援近90亿元。这件事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是大灾之后没有出现逃荒饥饿和瘟疫流行的社会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三年援建过程中,全国调集资金共计1万亿元左右,这是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国力强盛的体现,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帮助带动另一部分人的生动实践。援建工程项目具体过程中所实现的速度、质量、高效、规范,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体现。

    “想起上海人,江河就呈现了。江河的流向如此众多,我要用我的一生,告诉我的子孙,岷江流向在何方。”这是都江堰柳风农民诗社一位诗人写给上海援建者的诗句。

    江的源头是爱,江的流向是海。上海,都江堰,共饮一江水,情谊永流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