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造”动力调谐陀螺平台退役
  • “上海造”动力调谐陀螺平台退役

    时间:2018-05-15 15:13:27  来源:看看新闻网  作者:汤铭

    原标题:“上海造”动力调谐陀螺平台退役

    看看Knews记者从上海航天获悉,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控制所研制的功勋产品,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宣布退役。

    据介绍,小平台被称为运载火箭的“眼睛”,立项研制应用前后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是控制所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晶,凝聚着控制所人的信念、勇气和追求。今年2月2日,伴随着长征二号丁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升空,曾荣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的小平台完成了它的第八十一次任务,也是最后一次任务。

    IMG_1626.jpg

    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熟悉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多发火箭连遭失利,处境艰难。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团队领下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没有退路”的军令状,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前三次发射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龙抬头”。这其中,就离不开小平台的功劳。

    被称为小平台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单机,常被比喻为运载火箭的“眼睛”,可以感受火箭的实时速度、位置、姿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火箭的入轨精度。

    在小平台之前,中国所有的运载火箭都是采用大平台。但大平台体积大,质量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的增加。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们很早就看出了大平台的这一弊端,下定决心要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小平台”。

    “我们从1977年便开始对这一课题进行论证,尽管极度缺乏研制经费,但我们通过充分利用现成的多余材料,没花多少钱,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小平台的模样产品。”提起当年的情形,控制所老专家袁光耀仍记忆犹新。

    IMG_1628.JPG

    小平台不仅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研制成本也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应用“小平台”替代大平台,可增加有效载荷100多千克。“如果按当时国际通行的发射服务价格来计算,发射1千克有效载荷大约需要1万美元,这就等于节省了100多万美元!”袁光耀自豪地说道。

    产品是好产品,但火箭发射是一锤子买卖,不成功便是失败,谁又敢冒着这巨大的风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当时的长征二号丁总设计师孙敬良站了出来,“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就是要在实践的检验中崭露头角,谁都不敢用的话,我们的航天事业哪会有大发展?我们就在长征二号丁第二发火箭上使用小平台。”1994年7月3日,在首次启用小平台控制系统这一全新技术状态的情况下,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我国第16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且卫星入轨精度较此前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988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房红就加入了这个团队,被分配在平台组。在这个团队里,她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技术水平,也从懵懂的小姑娘成长为高级技师,并被任命为平台组组长。

    房红清楚地记得,不久前的长征二号丁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是她参与的第39次发射任务。一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低至零下20℃,凛冽的寒风呼啸拍打着发射塔架,长征二号丁遥十三运载火箭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小平台”就安装在火箭顶部十层楼高的仪器舱里,尽管有相应的保温措施,但箭上温度仍不足10度。“这个‘小宝贝’对环境温度异常敏感,再冷也不能冻着它。”房红笑着说道。没有测试工作时,她依然会来到发射塔架照看这个“宝贝”,并适时地给它加加温。

    小平台退役,她也即将退休。在回忆与小平台的不解之缘时,房红说:“我的职业生涯从平台开始,也将与平台一起结束。”她用十二个字“表白”航天:十分幸运、无比自豪、无怨无悔。

    对于长二丁团队中的“老法师”来说,小平台就是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对于这个团队里的大多数年轻设计师来说,“小平台”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启蒙。

    “初次接触小平台,我感觉它有点像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伊娃。”平台主管设计师安震笑着说,接着又马上补充道,“但别被它软萌的外表欺骗了,它可没少让我吃苦头。”

    第一次参加全箭集成试验的经历让安震无比难忘:小平台被两名岗位人员小心翼翼地抬上转台,安装稳妥并反复检查确认。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但试验开始不久,平台本体就出现异常声响,发控台屏幕数据也出现错误。所有参试人员迅速忙碌起来,开展排故工作。

    “突如其来的紧张氛围,让我这个新兵瞬间就懵了。”安震有些苦笑地回忆道,“我深深感到,仅凭自己掌握的部分产品知识,完全无法融入现场,原有的自信被冲击的支离破碎。”

    挫折往往是最好的教育。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安震迅速调整心态,他跟着前辈们整理试验数据、开展曲线分析并积极参与讨论。最终在大家连续数天的通力合作和加班“归零”后,问题圆满解决。小平台在安震脑海中的影像也越发清晰起来。如今,安震早已独当一面,更于年初荣获院级型号立功一等奖。

    IMG_1629.JPG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曾经替代“大平台”的“小平台”,如今也已后继有“人”,那就是光纤惯组产品。

    对标国外先进技术,上海航天在光纤惯组领域的研发很早就开始了。“八五”期间便获得了全国技术比武第一名,但长期处于研制阶段,未能迅速应用于运载火箭。

    为了推动光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紧跟国际步伐,长二丁运载火箭团队再次大胆尝试新技术状态――启用自主研制的八表光纤惯组产品,同时为了保证火箭的可靠性,将惯组产品作为备份,小平台则仍是主份。

    2015年12月17日,应用了八表光纤惯组产品的长二丁遥三十一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精度较之前再次提高3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小平台的退役,小平台最后一任负责人孙茂强除了感慨和不舍,还有着冷静和清醒的认识。“目前,小平台系统的研制生产人员大部分已转入高精度光纤惯组的产保队伍。他们将继续奋战在型号发射任务的第一线,为航天强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