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一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幕后功臣" 日工作时间近20个小时
  • 一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幕后功臣" 日工作时间近20个小时

    时间:2018-05-22 15:18:43  来源:解放网  作者:吴艺璇

    原标题:一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幕后功臣”

    图片说明:清运、分拣小区垃圾,张师傅每天工作时间近20个小时。


    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物业不得不聘请人员进行二次分拣

    有居民提出,虽可提高分类质量,但也会让一些人产生依赖思想

    在杨浦区的兰花教师公寓里,保洁员张师傅的工作比较特殊,他不清扫楼道、也不修剪绿化,从凌晨4点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1点30分,他需要经受住腐蚀物的恶臭,双手要不停地伸进居民们混装的垃圾里,对混在一起的干、湿垃圾进行分拣。

    4月21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体系。

    然而,《计划》发布一个月,一些小区依然还需要聘请保洁员来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亟待提升,而像张师傅这样的垃圾分拣员,双手依然停不下来……

    始于凌晨4点的垃圾收运

    5月18日凌晨4点,天还未亮,张师傅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兰花教师公寓的垃圾分类保洁员,负责小区880户人家的垃圾清收、分类工作。

    兰花教师公寓,一共有11个垃圾回收点,每个点均放置干、湿两种垃圾桶,小区入口处的垃圾回收点还多设了“可回收物垃圾桶”和“有害物垃圾桶”。

    在小区的垃圾房,张师傅一个巧劲将垃圾桶扛过肩,再放到电动三轮车的后斗上――后斗刚好能放两个桶,一个装干垃圾的黑桶,一个装湿垃圾的红桶。他用麻绳拴住后斗,最后在车尾挂上两个装可回收物的麻袋,身子一斜上了车,开往小区的垃圾回收点。

    张师傅习惯先到小区入口的垃圾回收点收垃圾,由于干湿垃圾桶内各类垃圾混杂,张师傅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精确地分开,只能花10分钟在这里先简单地分一次,把容易区分的垃圾先分开。

    通常情况下,把小区11个垃圾回收点的第一趟垃圾收完,天已亮了。此时,五角场环卫所的湿垃圾清运车,会开到小区侧门,将张师傅前一天晚上分好的湿垃圾运走,干垃圾则在下午3点左右前来清运。

    晚上开始最复杂的分拣

    从凌晨4点开始,为了避免垃圾回收点的各个垃圾桶被塞满,张师傅会不停地重复上述垃圾收运工作,将小区里的垃圾统一运到小区的垃圾房,直到晚上9点左右。

    5月18日晚上9点30分,当天的垃圾收运工作比往常结束得晚了一点,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到最复杂的分拣阶段,张师傅称之为“倒桶,他换上一副新的一次性餐用手套,再套上紫色胶质手套,这两个内部防脏水、外部防割伤的“双重手套”是他最重要的护具。

    黄色的路灯照着小区露天的垃圾房,灯光微弱。张师傅将未分类的黑色干垃圾桶排成一排,边上备好一个红色湿垃圾桶,两只手快速地来回挑拣着。

    一包垃圾是否经过居民的分类,张师傅会先通过眼睛判断,再放在手里揉捏一下。如果遇上一包分得很彻底的湿垃圾,他总是会夸上几句:“你看,这包就分得很好,这是一包完整的蚕豆壳,我分起来就很方便了。”张师傅用手指捏紧装蚕豆的塑料袋,往两边一扯,只需几秒钟,一包蚕豆壳就被倒进了湿垃圾桶里。

    然而,这样的“好事”并不多见。食物残渣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的情况是最普遍的,每次分拣到这样的混装垃圾,张师傅都要一点一点地将食物残渣挑出,再吐槽几句:“你看,这包就不行了,有干的有湿的,全混在里面了。”

    1个小时后,4个黑色垃圾桶里的混装垃圾已经被分拣完毕,分成了一桶湿垃圾和一桶干垃圾。除了分拣干湿垃圾,张师傅还把可回收的废旧鞋子、衣服挑了出来。

    晚上11点30分,张师傅将分拣好的8桶湿垃圾排列好后,一天的工作才算接近尾声。

      来不及午休也无法休假

    张师傅在兰花教师公寓从事保洁工作已有18年,两年前开始接手垃圾清运工作。为了做好小区的垃圾分类,物业对张师傅有严格的要求:小区各垃圾回收点的垃圾桶不得有溢出、不得有异味。

    “这个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两年前,张师傅并不像现在一样得心应手。那时候,到垃圾回收点收满一车垃圾后,他便拉回垃圾房分拣,将收回的垃圾进行干、湿分拣,等分好后再继续到各个回收点收运垃圾。但张师傅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等他分拣好垃圾,发现有些回收点的垃圾桶都满了。虽然他紧赶慢赶着分拣,却总也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始终被甩在后头。

    “刚开始没技巧,现在时间长了就掌握了。”张师傅口中的技巧,便是他现在一天的工作常态,从凌晨4点第一次收运,到晚饭后最后一次收运,循环往复不停地到各个回收点收运垃圾,然后到晚上9点许,统一开始分拣一整天收运的垃圾:“晚上9点以后扔垃圾的人少了,垃圾桶里不容易堆积,我就可以定定心心分拣干、湿垃圾了。”

    张师傅的工作每天如此往复着,他甚至来不及午休,也基本无法休假,只是偶尔妻子会帮忙搭把手。

    示范小区的“尴尬”之处

    对于张师傅的辛苦,小区居民都看在眼里。因为张师傅的努力,兰花教师公寓成了五角场镇垃圾分类的示范点。

    但在小区一名提倡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居民看来,“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并不值得自豪,因为都是张师傅在帮大家二次分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在上述居民看来,在生活垃圾“一分到底”持续推进的当下,张师傅“垃圾分拣员”这份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垃圾分拣员虽然可以有效保障小区垃圾分类质量,但也会让一些居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这部分人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

    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都很认可张师傅的工作。”小区物业负责人坦言,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有待提高:“有些居民分是分的,但没有那么仔细;有些人干脆不分。恰恰是因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无法满足环卫所干湿两类垃圾的清运标准,我们才不得不聘请像张师傅这样的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

    “如果小区居民都能把垃圾分类做好,张师傅就不会工作得这么辛苦了。”上述居民说,值得期待的是,这段时间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在居民上班的早高峰,小区居委会经常安排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在垃圾回收点监督,一旦发现有居民扔垃圾时放错了桶,或者没有分类,都会当场指出。

    此外,小区物业也在各垃圾回收点放置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和图示,物业负责人说:“我们也希望以后张师傅的工作只是清运垃圾,分类的工作量可以越来越小。”

    [专家说法]

    垃圾分类治理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契机

    “雇保洁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是社区垃圾分类的常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红敏坦言,这份工作是因为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物业为完成垃圾分类目标而产生的一份职业。

    “我个人认为你与其去聘请一个长期的二次分拣保洁员,不如聘请一个长期的垃圾分类指导人员。在居民投放时进行当面指导、纠正。这对居民来说也是一种暗示。”陈红敏表示,一个小区如果有一半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最后的效果和完全不分类差距并不大,只有让80%以上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才可能有明显的改善。

    在陈红敏看来,垃圾分类治理应该是一个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契机,不应该仅仅作为一项环保工作来做,而应当做一个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工作来抓。这样一来,相关部门考虑问题的视角就会不一样:“不仅仅要考虑达到干湿分离的比例有多高,而是要考虑这个机制应该怎么建立起来?一旦机制建立起来了,结果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陈红敏说,目前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都是鼓励性、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居民们或许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但行动力甚微。只有“倡导者”和“先行者”变成“守法者”时,“违法者”才会在环境和机制的约束下,将垃圾分类变成习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