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拥抱高水平文学IP 催生高质量电影
  • 拥抱高水平文学IP 催生高质量电影

    时间:2018-06-16 23:53:25  来源:东方网  作者:解敏

    东方网记者解敏6月16日报道:日前,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文学力量・光影绵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电影与文学季”。2018年是上海电影博物馆成立五周年,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电影博物馆于6月15日至7月14日推出“电影与文学季”系列活动,联系电影人与文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电影和文学的关联。

    在6月15日举行的首场论坛“文学力量・光影绵长――上海电影与文学经典的双向互动”中。多位嘉宾共同探讨了文学大师经典作品的电影化,与当下文学电影发展现状。

    中国的电影也始终与文学的发展相伴相行。从鸳鸯蝴蝶文学到1949年前后“五四文学”经典的反复改编,再到改革开放后电影与文学的双向互动,电影与文学从来都是互学互鉴,彼此心照。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在1934年,由茅盾的小说《春蚕》改编。至五六十年代,迎来了文学名著改编的高潮时代,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文学的IP如何转化成电影的生产力。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认为,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最主要的是从文学中汲取力量,学习作家对生活敏感和敏锐的观测和表达,再加上电影独特的电影艺术语言进行呈现。八十年代的时候,业界也经历过一场争论,有些电影艺术家提出来电影要跟戏剧“离婚”,不要那么多戏剧化,不要那么多冲突,完全可以靠电影的影像语言表达思想。这场讨论最后也没有结论,但每场讨论都使双方看到了对方思想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一部影片有戏剧冲突好还是没有戏剧冲突好,归根到底跟影片风格有关。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曾经广大的老百姓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很多时候是通过电影来获得的,一大批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在整个思想解放运动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反观今天,电影的艺术性反而变得单一了,真正有艺术追求的影片的市场不大,这是需要业界共同反思的。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则认为,文学要更好地拥抱电影,与电影更深地结缘,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不仅是贡献一个良好的IP,更要把文学可供开发的潜力用足用好,这也是今天发展电影事业、发展文学事业非常需要的,电影在更大程度上是需要文学的。

    有不少人提到近年来,电影质量下降,对受众的感染力下降,缺乏精神性,注重感官的刺激。这恰恰说明文学和电影拥抱的方式,需要更深地探索,通过文学水平更高的IP去提高电影的质量。王伟表示,近期上海市作协也正在尝试为文学界和电影界、戏剧界进行一场联姻,搭建一个功能性的平台,促进好的文学作品向影视、戏剧转化。把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通过一种机制化的手段推荐给影视公司或者戏剧创作单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