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离开”视线,但记忆“未曾离开”
  • “离开”视线,但记忆“未曾离开”

    时间:2019-01-12 17:27:1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消失的门牌号、印有单位名字的搪瓷杯、塑料玩具、票证、泛黄的信件……“寻找未曾离开的离开”摄影实物展即日起亮相江宁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物件勾起老上海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记忆。

    104个门牌地址如今都已不在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由104个门牌组成的绿墙。昌化路346弄17号、东新路小辛庄71号、南车站路149弄59号……这些门牌地址如今都已不在。“比如昌平路229号,因为要建造昌平路桥,这块区域都拆迁了。”文化活动中心展览负责人朱宇翔介绍。

    “离开”是这个展览的主题。在更新换代中,老物件被更便利的生活用品取代,“离开”了人们的日常视线,但它代表的城市记忆又始终“未曾离开”。展品中有一组搪瓷杯,每个杯子上都印着工厂名字,如上海第十一化纤厂、上海红旗力车厂等。搪瓷杯是当时的标配,可以想象出工人们着工装、拿着搪瓷杯喝水的场景。它甚至还是奖品,在一个杯子上有个醒目的“奖”字,是南市区纺织品公司1978年度先进集体的表彰。

    得知展览消息,附近居民闻讯而来,看到熟悉的旧物不由得会心一笑。绿色的糖缸象征甜甜蜜蜜,是一定要送的新婚礼物。不足巴掌大的电话簿曾经人手一本,抄录着亲朋好友的联络信息。印着“上海”二字的玻璃杯,每家必备,因为“上海”二字代表着品质保障。

    现场分门别类展出了许多票证,比如,一张1997年12月的工资单显示,主人公月收入200元,是典型的工薪阶层。一张1994年的房租收据则表明,康定路174弄47号的公租房月租只要1.6元。这些小小的纸张,在不经意间成为过往生活的见证者。

    用摄影留住城市旧貌

    在上海,有个两三百人的摄影爱好者团体,以年轻人居多。他们的拍摄对象,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即将消失的东西,比如待拆迁的房屋、城市废墟等。现场展出的40余组摄影图片,全是组员们对上海城市面貌的定格。

    除了拍照,他们也“拾荒”。在人去楼空的石库门或倾颓的废墟中,偶尔有被丢弃的玩具、票证、海报或者搪瓷杯,他们将之收藏起来,这成为大部分展品的来源。

    ①大白兔奶糖吃完后的铁皮罐成为百宝箱,里面装满孩子的宝贝。

    ②上世纪70、80年代结婚时,流行送带“”字的糖罐。

    ③搪瓷杯是上个世纪居民家中的日常用品,成为数十年在企业工作的记忆标签。(解放日报记者 张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