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再现发展轨迹 彰显红色基因 “一张图”读懂上海
  • 再现发展轨迹 彰显红色基因 “一张图”读懂上海

    时间:2021-08-14 06:42:00  来源:文汇报  作者:


    上海的24小时,究竟能发生多少大小事?最新版《上海市地图集》中,你会看到这样的答案——

    轨道交通客流量1064万人次,快递业务量超过858万件;电影院播放近1.3万场电影,公园游园人数逾65万人次;有495个新生命诞生、270对新人喜结连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元,其中食品和居住开销最多,分别为30元和41.2元……地图里的这些数字背后,是跃动的经济命脉,是东升西落的烟火故事,是鲜活的2400多万个我和你。

    力透纸背

    “一笔一划”客观描述

    地图作为城市名片和城市档案,展现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成就。新版《上海市地图集》共分八个篇章。不同的章节,凸显、展示了城市核心功能、城市精神品格、城市发展成就、社会民生关切等不同的主题,读来脉络清晰。

    开篇“江海之汇,东方明珠”,通过“全球一员”“中国一隅”“上海一日”“空间一览”图组,将上海放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之下,剪影式呈现“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独特魅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四篇“海纳百川,文化之城”,围绕“红色足迹”“历史人文”“文化体育”,诠释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全面呈现了上海的红色基因和文化软实力。

    此外,第八篇“来路回望,明日畅想”,包含“天眷之地”“岁月之脉”“未来之城”图组,介绍了上海的自然基础、历史发展和规划愿景,呈现了取得今日成就的内在逻辑,昭示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宏观方面,地图集以数据为底色,图文并茂地表达了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2013年至2019年期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从7744亿元跃升为1.1万亿元。地图集通过相辅相成的艺术化表达与科学性描述,来体现上海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的功能型平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培育功能不断增强。

    新版地图的细节数据,同样让人回味,比如上海市民关心的城市绿化:2010年至2019年间,上海的绿地逐年递增,2019年相较2018年的涨幅甚至达到184平方公里,人均绿化面积完成了大跨越。从解放初期的每人“一双鞋”——1949年人均绿化面积仅0.132平方米,升级至2019年的8.4平方米,人均“一间房”。

    数读发展

    体现责任与担当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梦想的启航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上海在实施国家战略中积极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服务和支持全国中体现自身价值和作用。

    新版地图集的一个突出亮点,是读者可以沿着时间线,在地图上追溯上海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的光辉历程。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相继在浦东设立。此后,还有2013年9月29日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制度创新倒逼深化改革的“国家试验”由此展开……此外,近年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均在地图册上有所呈现……

    这些重大举措的推出和发生,在给地图带来明显变化的同时,更彰显出上海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体现出了城市自身的品格和价值导向。与此同时,读者也不难从地图册呈现的各种图表、数据中,读出近年来上海在“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城市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城市功能脱胎换骨、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的“潜台词”。

    红色文化

    还原历史重温初心

    近年来,城市更新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新趋势在地图上得以体现。在上海版图上,历史文化资源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中,囊括了4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等“点状要素”;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84条风貌保护河道等“线状要素”;44片、共计4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250处、共计17平方公里的风貌保护街坊等“面状要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地之一。可以说,上海的城市气质,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地图集采用多元的文化地图讲述上海历史故事,这是新版地图集的亮点之一。结合建党百年,新版地图集首次推出红色景点路线,涉及的地标包括:东亚旅馆(今先施大楼内)、原麦根路32G号(今康定东路归仁里一带)、原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今淮海中路217、233号商铺)、老渔阳里2号、原上海北火车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中共一大召开前后的历史脉络,被新版地图集绘制成图,涉及的许多关键性历史场所至今保留完好。

    与此同时,新版《上海市地图集》还梳理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诸多代表性地点,如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五卅运动纪念馆等。此外还包括茂名北路毛泽东旧居、周恩来避难地(礼查饭店)、田汉旧居(山海关路)等名人纪念地……这些历经沧桑的历史地标,如今已融合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视角独特

    挖掘“城市故事”

    一本地图集,是走进一座城市的钥匙。透过纷繁芜杂的数据,一个个独特的“城市故事”清晰可见。

    就拿方言来说,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它的语言讲述它的故事。

    “上海方言”一节着重体现了沪语的传承与广度。根据声调的调类分合及调值特点,上海被分成5个方言片——市区片、崇明片、嘉定片、松江片和练塘片。其中,松江片再分松江小片、上海小片、浦东小片等三小片,市区片又分老派、中派。

    关于“祖母”的称谓,崇明片叫“婆阿”或“亲婆”,练塘片商榻唤作“好婆”,新浜、枫泾、朱泾、兴塔等地称之为“娘娘”。 “祖父”的叫法就更丰富了,崇明片为“公公”,嘉定叫“大爹”,少数叫“公公”,练塘片、松江片多叫“大大”,少数叫“老爹、大爹、阿爹、公公”。市区老派一般叫“老爹”。

    这些称谓如何形成?与地域分布有什么联系?地图之内的信息“点到为止”,但地图之外的逻辑脉络,则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

    眼下,上海正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征程上精进。在“全民健身”一节中,60岁及以上人群最爱参加体育锻炼,占总数的59.1%;不爱运动的年龄段为30-39岁人群,占比为29%。对于19-39岁年龄段,最常选择的锻炼项目为跑步;40及以上人群,则选择快走为最爱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锻炼偏好,可供决策者在公共空间科学规划中有的放矢。

    常常有人会问:生活在拥有全球最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新版地图集采用测绘技术进行解答:截至2019年,上海拥有17条轨交线路(含磁浮线),全长705公里,涉及415座站点、5411辆车,日均客流量达1064.2万人次,正点率达到99.9%……经过刷卡流量梳理能发现,日均进站客流量最大的前10个站点分别是人民广场、虹桥火车站、南京东路、上海火车站、徐家汇、静安寺、陆家嘴、南京西路、中山公园和上海南站。“魔都”的“魔力”,正是藏在这一个个的小细节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