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松江叶榭江南丝竹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活”下去
  • 松江叶榭江南丝竹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活”下去

    时间:2021-10-15 14:05:58  来源:松江报  作者:

    10月13日下午,当记者刚走进叶榭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门时,便听到三楼活动室传来缕缕器乐声,或骤然行歌,或幽攸抑扬。随音寻去,只见一群老年人正深情沉醉地弹奏丝竹乐器。其中一人头发花白、眉毛浓密,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身穿一件改良版的中式印花唐装,端坐在一旁有节奏地击打着指挥木板,他便是记者此番寻访的费云章老人。

    今年87岁的费云章是叶榭镇东勤村一名退休干部,也是叶榭镇老年丝竹队的主要负责人、松江区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他不仅让美妙的音乐充实了附近十里八乡老人们的退休生活,也发扬和传承了叶榭地区的民间艺术。

    图片说明:费云章在家拉二胡

    图片说明:费云章与爱人

    图片说明:2018年,叶榭镇丝竹队在结束堰泾村养老院慰问演出后全体成员合影(第二排左四为费云章)。

    图片说明:2017年,叶榭镇丝竹队在镇老年活动室里排演节目(左四为费云章)。

    17岁  实现“乐队梦”

    “我年轻时也组织过一支丝竹乐队。”回忆往昔,费云章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解放前,活跃在各个地区的江南丝竹乐队被称为“青音班”,费云章的堂兄是叶榭地区小有名气的“青音班”负责人。十里八乡谁家婚丧嫁娶,“青音班”都会到场演奏,俨然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费云章12岁跟随家人吃喜酒时,第一次听到“青音班”弹唱。二胡、琵琶、扬琴等乐器混响在一起的优美音色深深地吸引了他,由此一粒音乐种子被播种在他的心中。

    “当时家里没钱买二胡,我就在堂兄的指导下用竹管做斗、用木杆做琴杆、用鸡嗉子代替蛇皮自制了一把二胡,拉起来也很响。”讲起童年往事,费云章笑得像个孩子。他靠着这支自制的乐器,一来二去,竟摸到了些门道,就渐渐入了迷。

    17岁那年,费云章内心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他兴致勃勃地跑去和赵国民、朱再全两名同样爱好音乐的朋友商量,不料遭到了反对。“我们只是有这个兴趣爱好,也没有专业的弹唱技能,现有的乐器也不够用,谁会愿意加入我们啊。”两名朋友顾虑重重。“我便用打工攒下的钱买了几支乐器,决心就算花光积蓄也要将乐队组建起来。”见费云章如此执着,朋友们最终被打动,他们三个人在附近村子不断打听爱好音乐的年轻人,并上门入户做动员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支由16名青年组成的“青音班”建立起来了。

    为了让成员学到专业的弹奏技法,费云章专门请了叶榭地区一个“青音班”里的两名音乐老师每周一次上门授课。“当时我们要用一石米(约等于现在的750公斤大米,价值500元左右)换作学费,我几乎拿出了家里攒下的所有粮食。”费云章说。但没多久就遇上了统购统销,自己种的粮食要交公粮,便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他辛苦创建的第一支江南丝竹乐队很快就解散了。

    费云章后来担任了叶榭镇东勤村高级社团支部书记,虽工作繁忙,但他忙里偷闲也要坚持练习弹奏。直到1958年夏季全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停止所有相关的文艺工作,费云章拨弄乐器的手才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30多年。

    68岁  重建“青音班”

    1997年,费云章退休后觉得无事一身轻,就又买了一把二胡开始每天在家里练习琴技。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和三个朋友带着扬琴、二胡等乐器在村子附近的马路边开起了“演奏会”。“那天不知不觉吸引了100多名观众围观,相当热闹。”费云章说,正是那次演奏让他心里那团音乐的火重新复燃了起来。

    2002年初,费云章和三个朋友开始规划筹建老年丝竹队。创建初期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成员招收方面,没有人愿意加入。“会弹奏这种丝竹乐器的人不多,且大多上了年纪。”费云章仔细考虑了一番,决定前往叶榭镇的几个“青音班”进行动员。堰泾村的蒋一宝年轻时精通琵琶、扬琴、二胡、三弦等乐器,比费云章还要年长15岁,听闻费云章的想法后他大力支持,第一个报了名。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蒋一宝一样积极加入,曾是东勤村“青音班”一员的费傍财听后当场拒绝:“我现在已经70多岁,放下乐器30多年了,手指头硬了,曲谱也都忘了,还是算了吧。”执着的费云章就不停地上门做思想工作,多次劝说,费傍财这才同意试试看。看到有人加入,对丝竹器乐情有独钟的蒋继民和费根连也跃跃欲试。人数还不够,费云章就拉来了在第一支丝竹乐队中的赵国民和朱再全,又在附近召集了两名音乐爱好者,东拼西凑组了一支12人的乐队。

    乐队有了,场所和乐器还没有着落,费云章就向叶榭镇政府求援,请求安排一个用来练习演奏的地方,并决定自掏腰包去上海乐器一厂购置一批丝竹乐器。在叶榭镇政府的支持下,老年丝竹队粗具规模,成员也从12人逐渐增加到16人。

    2002年11月9日,16名音乐爱好者在中原新村成立了叶榭镇老年丝竹队,费云章当选为负责人。

    77岁  成为传承人

    人凑齐了,但没有合适的曲目,费云章就十里八乡地去搜集。《花八板》《云庆》《娱乐声平》……三本厚厚的曲谱包含60多首民间乐曲、20余首现代戏曲,都是费云章从四处搜集而来,每一首都饱含着他的辛劳奔波,每一首都是传承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2005年,松江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在聆听叶榭镇老年丝竹队的演奏后,当即决定将他们的《一江风》《青音》《寄生草》等曲子收录进区文化馆保留曲库,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记载。

    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于民间,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2011年,“江南丝竹”被列为第三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费云章从小自学丝竹乐器,参与并原汁原味地传承至今,区文化馆经过认定后为其颁发了松江区第一批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费云章感慨地说:“江南丝竹只有‘活着’,我们才算发挥了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朴的民间艺术逐渐面临传承危机,如何让非遗项目重新“活”起来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近几年,费云章常常带领叶榭镇老年丝竹队去叶榭学校为中小学生表演,并为二胡、笛子、琵琶、扬琴4个民乐艺术班的学生给予弹奏指导。“年轻时村里很多人都会演奏丝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艺术慢慢被‘淹没’了。”费云章感慨地说,他希望这项民间艺术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87岁  带教新学员

    十几年间,老年丝竹队第一批12名成员相继辞世,只剩下费云章一人,但是乐队却一直没有解散,人员不够了费云章就再去招收新人,截至目前,老年丝竹队全员共有16人,平均年龄66岁。

    乐队新成员大部分只能看懂点简单的谱子,基础很差,于是便有不少人对他们泼冷水: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能学会吗?面对这些质疑声,费云章从不多说什么,他认为只有成绩是最有说服力的。

    教老年人演奏乐器本就难度很大,学丝竹乐器更是一门苦差事。丝竹乐器种类繁多,曲调讲究优美淳朴、轻快明朗,技法非常丰富,单琵琶就有弹跳、揉弦、按弦等十余种演奏技法。技法除了位置外,对力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力度不够易出噪声,力度过大就导致弦向内侧纵起。“我刚开始学习琵琶时,左手的四个指头要长时间弯曲,右手指尖磨得全是茧子,手都要‘残废’了。”59岁的何新芳回忆说,家里人也用“家无宁日”调侃,劝她早点放弃。

    不只是何新芳,其他成员也往往是刚接触乐器便磨没了自信,不少人很快就会打起退堂鼓。费云章看到大家的状态后,将原本设想一个小时的课程延长到两个小时,逐个音符耐心地手把手指导,并给每个人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一开始学不会琵琶,费云章就让我先学月琴。”没有任何演奏基础的李开敏很快便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起其他乐器也更有信心了。费云章的认真与负责,每一名成员都看在眼里,大家暗下决心要争口气,对得起老人的无私付出。“丈夫嫌吵我就把门关起来,躲在屋子里练习。”何新芳说。

    经过七八个月的努力后,老年丝竹队终于换来了可喜的回报,乐队可以熟练地弹奏《一江风》《一点金》《江南春色》等曲子了。2012年,叶榭镇老年丝竹队在上海市江南丝竹比赛中荣获优秀演奏奖。

    今年是叶榭镇老年丝竹队成立的第19个年头,在费云章的耐心指导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叶榭镇老年丝竹队已经成为叶榭地区的一块“活招牌”。

    “不去不肯的,拦都拦不住。”因费云章年事已高,老伴常劝他要以身体为重,多休息,但终究抵不过他那股执拗劲儿。现在,居住在松江城区的费云章仍坚持每周三辗转换乘三部公交车前往叶榭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队员们集中排练,这个看似简简单单的“约定”,多年来如一日,风雨无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