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纺织博物馆记忆:千人下岗 机器停了还有人每天“上班”
  • 纺织博物馆记忆:千人下岗 机器停了还有人每天“上班”

    时间:2017-07-29 19:55:1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原标题:逛逛小众博物馆| 纺织博物馆勾起一段记忆:千人下岗,机器停了还有人每天“上班”

    苏州河畔的纺织行业,曾经辉煌了一个多世纪,潺潺的水声与织布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工业复兴的史诗乐章。如今虽已曲终,但承载着百多年历史记忆的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则成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继续诉说着那一代人的纺织记忆。

    你可知道,这家纺织厂曾经兴盛到什么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每年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都可以再造一个新厂;而它又衰败到如何地步?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机器停了、车间拆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等着。

    后来,一批情结不改的老纺织人,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用两万余件展品撑起了这座纺织博物馆。

    纺织鼎盛时代,上缴的国税可观

    行走苏州河畔至普陀段,当你询问昌化路附近的老居民,申新九厂在哪里?居民们总会习惯性地回答:“看,就在苏州河边上。”曾经像申新九厂这般规模的厂房,24小时不关门,工人们进进出出,车间内机声隆隆,食堂、浴室、托儿所、幼儿园都是整天亮着灯。许多人一辈子都与工厂紧紧相伴,它成为了一代人孩童时的游乐园、壮年时的奋斗场、老年时的安居所。

    申新九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前身为李鸿章于1878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931年被我国的纺织巨头荣氏家族收购,更名为“申新纺织九厂”,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建国之后,申新九厂成为了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改名为“国棉二十二厂”。

    上世纪五十年代,申新九厂织布车间内忙碌的情景

    英国人民访问团参观申新九厂工人托儿所 陆顺兴摄

    英国人民访问团参观申新九厂职工病房 陆顺兴摄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曾经创造过纺织企业无数的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个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

    在纺织业作为上海支柱性产业的年代里,申新九厂可谓是中国纺织企业鼎盛的一个缩影。

    建国之后,中国工业百废待兴,当时申新九厂的董事长荣毅仁受邀去北京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宴席,毛泽东还亲切地给了他“少壮派”的雅号,这给荣毅仁乃至申新极大的鼓舞。申新九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

    国棉廿二厂(荣毅仁的申新九厂)

    1956年1月10日,对于申新九厂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那天下午,毛泽东在陈毅市长的陪同下,来到公私合营的申新九厂进行视察。毛泽东不去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进车间,他要看看申新九厂的生产情况。毛泽东来到车间,工人们个个激动万分,鼓掌欢呼。毛泽东向工友们挥手致意,询问生产情况,问得很细。连续看了七个车间,走了一个多小时。天色将暮,毛泽东才离去。

    阵痛的记忆,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兴起,原料不足,机器设备老化等原因,上海纺织业的结构变化,加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1994年裁员累计近2000人。

    1996年9月,当申新九厂开完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夜班结束的职工们在弄堂里席地而坐。车间主任为同事们开完最后一个会,工人们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许多人是倒退着一步步走出厂门的。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当时整个社会下岗的现象没有之后这么常见,职工们不理解。即使是机器停下来,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机器旁边;机器拆走了,就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一直等到厂房拆除。有些职工给家里人说自己每天上班,实际上,他却整日地坐在苏州河边。

    申新的纺织人默默地承受着改革带来的巨大阵痛,许多人没有过多地抱怨,他们有的去了就业指导中心,有的留厂接受了长期培训,重新走向新的岗位。

    之后,随着苏州河边纺织厂慢慢消失,纺织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老厂房变成了一座座创意园区和一幢幢新式住宅楼。上海的纺织文化也在逐步淡化,而在申新九厂的原址,建造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

    这件展品,曾见证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的重大决定

    怀着对纺织产业的情结,纺织人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资料两万余件,秉承着“留下足迹、感知文化”的办馆理念,让上海纺织博物馆在行业内始终享有美誉,为上海的纺织留下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

    展馆里一件件珍贵的展品,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古代踹布石,因形似元宝,被称为“元宝石”。一块元代“元宝石”重达350公斤,是古代对染色后的织布进行整理用的器具,目的是使布匹更平整、紧薄有光泽。操作者双手抓着木杠,脚踩元宝石的两端,用力踹压石下的布匹,这道工序叫踹布。

    一套19世纪70年代末的家具,是一套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物。李鸿章、盛宣怀以及当时的上海道台刘瑞芬在讨论建造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时,就是围着这套会议家具原物做出了决定。

    它的材质是有“万木之王”美誉的东南亚进口柚木,12把椅子的椅腿采用西欧制式,并在全套家具上用徽式满雕雕塑了中国历史名著中的典故,人物栩栩如生。这套家具形制规则打破了晚清以前议事制度的惯例,在当时洋务运动时期“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按照国际交往和外交礼仪的需要,第一次借鉴了体现双方平等的围桌而坐、正面交流的民主共和议事方式,在当时算是引洋务运动之先。

    博物馆还收藏着一枚日本丰田纺织厂的“丰年”商标。很多人并不知道,丰田汽车是靠纺织起家。现在的丰田Toyota日本汽车其前身就是生产纺织机器的Toyoda。丰田父子先是于1926年创办了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随后于1937年才创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也就是说,Toyota汽车的第一桶金,丰田汽车的发家史中也离不开纺织业的发展。

    一件“神七”翟志刚等宇航员穿着的地面训练服,是博物馆里最现代的展品之一。宇航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可防护空间的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

    进入二十世纪后,上海纺织积极研制与航天相关的纺织产品,成功地为2003年、2005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提供相关产品,获得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颁发的荣誉证书。

    开放时间:周二至日9:30~16:00;周一及春节长假馆休

    地点:普陀区澳门路150号

    公共交通:76、105、801、68、206、830,轨道交通3、4号线中潭路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