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警方率先应用相关技术 接连抓获三名潜逃的命案凶嫌
  • 上海警方率先应用相关技术 接连抓获三名潜逃的命案凶嫌

    时间:2017-08-01 19:50:05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竹士

    原标题:人像比对令嫌犯无处遁形

    16年,过儿的须发都变白了,姑姑你还认得出吗? 但“它”一定认得出。本月,上海市公安局一举抓获三名在逃命案犯罪嫌疑人。这是一项具备云计算能力的人像比对技术对公安部数据库内15.6亿张人像照片进行深度学习的结果。这项技术来源于去年公安部与某科技公司的合作,上海警方侦破的这三起案件尚属它在全国范围内最早的一批应用战例。

    这项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学习能力:今年3月,上海警方首次尝试用它进行比对,结果无一命中。但是,通过系统升级和机器学习,今年6月,警方再次进行比对,成功率显著提高。民警介绍,机器捕捉脸部200多个基础信息节点,包括瞳距、鼻梁位置等不易改变、人眼又难以识别的信息。

    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人剃光头发、戴上眼镜;有人比16年前胖了100斤;有人效仿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按着“聚贤庄”改成“庄聚贤”的路子更改姓名。但在人像比对技术面前,他们都无处遁形。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小规模试点阶段,优先使用于侦破积年命案,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16年前,他长发明眸;现在,剃了光头、留着胡茬,刑警说――

    若非机器判定,不敢相信是同一人

    所有的民警都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谈论这名杀人凶嫌――尽管人已就擒,但是民警的神情流露出,我们谈到的似乎是一种还难以完全掌控的“猛兽”。这个16年前逃匿的人,有着极尽周密的潜逃计划和极其强烈的逃亡执念。

    “一般说来,逃出去很多年的人遇到警察,会感到‘靴子落地’。但他不是,他从来没有放下抗拒的念头。我见过很多罪犯,谨慎的人不会冲动,冲动的人不会谨慎。而他,既谨慎又冲动。”

    如果不是运用人像比对技术,也许真的很难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吴再来(化名)。“说实话,如果不是机器告诉我,我真不相信这两张脸是同一个人。”参与侦办此案的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五支队支队长施宇翔说。

    我们看到,16年前的他长发明眸,面容俊秀;而他当前身份证上的照片,剃了光头、戴着粗框眼镜、留着胡茬。

    事实上,民警将16年前通缉令上的照片导入人像比对系统,几秒钟后,跳出40多张照片。警方花了两周逐一筛查可疑人员。通过学历、户籍迁移情况、户口簿上其他成员信息,才发现云南昆明的一个“吴某某”与吴再来高度吻合。而且,昆明人吴某某的妻子与随吴再来潜逃的妻子周某体貌特征也很相像。人像比对系统显示,她们的比对结果同样吻合。

    2000年9月17日,上海男子金某在长宁区的家中遇害。与金某有过感情纠葛的周某,以及周某的丈夫吴再来有重大嫌疑。两人潜逃离开上海,其在外地读书的儿子也不知所踪。多年来,吴再来被公安部列为B级通缉犯。

    警方深入调查发现,吴再来是本科学历,妻子是硕士学历。他们出逃后在云南经营一家旅游公司,在大理市拥有一家客栈,所拥有的财富超越了中产之家。他们的独子则考上了北京市的一所名牌大学。

    警方瞄准了吴再来,但他不准备束手就擒。他甚至为必将到来的这一天做了充分准备:他把家安在一幢公寓楼的二层,一梯四户,其他三户房子都无人住;他在门口养了条狗,逢人便叫。

    7月10日16时,沪、滇两地警方登门抓捕。狗叫声让他心生警惕,便问民警找谁,民警假说是找其他邻居。这层楼面明明没有其他住户―――当下双方剑拔弩张。而受到逼仄的地形限制,只有两名民警冲进了公寓。

    在搏斗中,他打伤了一名民警的膝盖。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妻子瘫软在沙发上哭泣,她选择了放弃。

    一名民警抢进厨房,以防有人取用刀具。而负伤民警则全力将身高一米八十的吴再来摁在地下。支援民警冲进了公寓。一切都结束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