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田林新村 仍念这里的荣光
  •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田林新村 仍念这里的荣光

    时间:2017-08-07 20:22:0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原标题:昔日大居③ |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田林新村,童双春吭哧吭哧爬6楼,仍念这里的荣光

    到1985年至1986年期间,田林新村就迎来了李青、童双春等一大批住户。二位滑稽戏艺术家在居住的这栋居民楼是田林新村有名的文艺楼,6层18家住户中有京剧名净赵文奎、画家朱梅、上海人艺的导演胡伟民、唢呐演奏家任同祥等等文化届名人。

    7月的上海骄阳似火。刚刚经历40.9℃的史上最高温,83岁的童双春趁气温好不容易降到38℃以下,到家门口的第六人民医院做了一次例行检查。

    回到居住的老式小区,童双春需要“吭哧吭哧”爬6层楼梯,才能到达位于居民楼顶层的家中。2015年就有媒体报道,童双春和居住在他楼下、同为上海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的李青,想为他们居住的老式多层公房安装电梯,但因小区公共空间面积不足等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童双春和李青居住的田林九村,位于上海第一批大型居住区田林新村腹地。1985年,田林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田林大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如今已经被列为上海市社区商业特色街的田林路,在那时还只是茫茫田间地头中的一条小路,上海第一家宜家商场的所在地,也只是漕溪大队的一片泥泞田地。

    黄金搭档童双春与李青

    50年代:神秘的“宜山路700号”

    田林地区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建国前,“田”“林”二字充分显示了这里最早的场景。

    今年77岁的虞龙图是土生土长的“老田林”。根据他的回忆,上世纪40至50年代,田林几乎全为农田。50年代至60年代,田林地块由虹三大队、长春大队和小闸大队三个农村大队以及小安桥居委、小闸镇居委两个居委会组成,今天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宜山路、桂林路、吴中路、漕溪路,在当时均有了雏形。

    1957年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漕河泾地区辟为上海仪表电子工业基地(今漕宝路103号),这个如今隶属田林街道的地块成为当时田林地区的首家大型企业。在仪表厂的厂区内,今天还能看到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房,满墙的爬山虎仿若在诉说过去一甲子的故事。

    1958年,在今天轨交9号线桂林路站上盖的普天园区原址,一家带有神秘色彩的“保密单位”悄然进驻。虞龙图说,当时周边老百姓都用“宜山路700号”统称这家神秘工厂。其实这就是当年的邮电器材厂。

    50年代末,当高中毕业的虞龙图在思索自己会被分配到哪家单位工作时,滑稽剧团的学徒童双春还居住在河南中路上的老房子里,全然不知在上海西南角,自己未来的居所正在酝酿崛起。

    60-80年代:走40分钟到徐家汇坐车去淮海路谈恋爱

    在虞龙图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田林没有多大变化,唯一的不同是农村随处可见的大平房在70年代逐渐被二层楼房取代。老虞的家也从“摊开来长”的几间大平房,变为独门独户的两层楼房。

    真正出现巨大变化的,是80年代。1983年8月,当时的上海县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县所属的龙华乡、虹桥乡和漕河泾镇部分地区将组建田林新村办事处,隶属漕河泾镇人民政府管辖。1984年9月1日,上海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漕河泾镇、龙华镇和长桥、田林等地区的31.48平方公里划入徐汇区。

    1985年,田林街道成立批文

    1985年2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立田林街道办事处。同年5月14日,中共徐汇区田林街道委员会和徐汇区人民政府田林街道办事处成立,不久后,街道就从田林楼村14号搬迁至柳州路555号办公,直至今日。

    80年代初,田林新村的新公房就已开工建设。1984年,田林地区常住人口为22517户共53475人,其中农业人口44919人,占总人数84%,仍旧是以农业结构为主的地区。虞龙图记得,80年代初经常能看到农民早上四、五点扛着锄头下地种菜,早上七、八点建筑工人们也陆陆续续上工地盖房的场景。

    工人们盖好了房,到1985年至1986年期间,就迎来了李青、童双春等一大批住户。二位滑稽戏艺术家在居住的这栋居民楼是田林新村有名的文艺楼,6层18家住户中有京剧名净赵文奎、画家朱梅、上海人艺的导演胡伟民、唢呐演奏家任同祥等等文化届名人。同一时期,田林十村迎来的则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批老职工,著名演员牛就曾居住在这里。

    1987年刚搬入柳州路555号新址的田林街道办事处

    1988年,田林街道第一次代表大会

    “以前剧团在永嘉路上,我总是骑车从家里出发到剧团排练演出,脚踏车被偷过三次。”在童双春家中,他为记者回忆起刚搬到田林的几年,公交车只有205路和89路,自行车才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我们谈恋爱都要走到徐家汇坐42路,坐到建国西路衡山宾馆,再花5分钱换车坐到上海电影院或者大光明。老虞说,回想起同夫人恋爱期间每周去淮海路“压马路”、“劈情操”、“噶闹忙”,如今最清晰的记忆反而是每次从田林出发,走40分钟到徐家汇坐公交车的情景。

    90年代:比七浦路还热闹的田林路

    1987年11月,寿康大厦在宜山路动工兴建,高27层,是当时田林的第一高楼。后更名为千鹤宾馆,2006年8月由旺旺集团收购,改建并更名为神旺大酒店,黄色的酒店外墙和大门口金光灿灿的旺仔雕塑(是的,就是旺仔牛奶、旺旺仙贝包装上的那个小男孩),10余年来一直是田林地区最“神奇”的存在之一。

    进入90年代,田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建设期。其中的代表性事件,要数1991年5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宜山路新址落成开诊。如今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市六医院,刚“开业”时,在上海人眼中还是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童双春说,六院从90年代起一步步发展成如今的大医院,自己的劳保定点医院也从华山医院迁到六院。到90年代末期,拥有第六人民医院、第八人民医院和一家社区综合医院的田林老百姓,都骄傲地称自己是全上海就医最方便的居民。

    1991年4月27日,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黄菊一行到田林十二村参加“爱国卫生月”劳动。

    1991-10-21李瑞环视察田林新村

    比医疗设施发展还要引人注目的是田林的商业。90年代,就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如今已晋升上海特色商业街的田林路:“再莫名其妙的东西,到了田林路上都能卖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田林路人气很旺;但是业态鱼龙混杂,并不高端。

    “有个在七浦路做童装批发的老板搬来田林路做生意,我问他干嘛大老远跑来此地,他说‘因为生意做得出’。”童双春此前经常去虹口区的曲阳新村看望朋友,在他看来,相比曲阳稍显分散的商业网点,田林的商业布局更加集中,一条田林路涵盖了超市、药店、菜场、面包房、早餐店、便利店、水果铺、服装店以及10余家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足不出社区就能满足所有日常生活所需,人气也因此而来。

    1995年10月,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揭牌。2006年整建制划转给田林街道。

    2000年后:50条公交线4条轨交线过境

    居民不断涌入、人员流动性强,是田林社区商业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早在1994年8月,徐汇区首批直管公房便正式向居民出售,田林、漕河泾地区96户首批购房居民一次性付清购房款,领取了房屋产权证。

    2000.4徐匡迪市长在区委书记钱景林、区长沈骏陪同下视察田林敬老院

    居民数量的增长在数字上有更直观的体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田林地区总人口为698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90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已上升至102661人,每平方公里达24501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实有人口数回落至97171人,人口密度仍有每平方公里23191人。

    对虞龙图这样的田林本地人来说,2000年相当不一般。进入新世纪,上海市政府启动新一轮旧区住房更新计划,虞龙图和他在小安桥居委的邻居们成为政府原地安置的对象。“我们2000年搬离原址,2002年新房造好后再搬回,期间政府给我们每人每月1000元的借助费,大家自己到外面找临时住处。”

    2006年9月,田林十二村菜场名声在外,成了外宾参观的景点之一

    虞龙图现在居住的位于钦州北路上的金祥苑,有约400余户动迁房居民分布在35幢小高层中。回想起第一次走进新房的那一刻,老虞至今脸上都会泛出笑意。“当然是新房好,有统一的水管、规划整齐的房间,感觉自己真正变成大都市的居民了。”

    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开展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上海户籍人口中户口落到位于郊区的新型大居的比例仅为35.2%。在居民眼中,今天的“新大居们”最欠缺的公建配套设施是医院、大型超市、商场和银行,相对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项目是养老服务和小区物业管理。便捷程度不足,是眼下新型大居面临的最普遍问题。

    作为“老前辈”,田林社区从“一无所有”到“什么都有”,整整历经了30年。

    2012年5月,田林街道辖区内宜山路的新地标,位于轨交3、4、9号线交界处的光启城落成

    毗邻漕河泾开发区的田林地区,如今是开发区许多“漕男漕女”买房租房的首选地。对他们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公共交通,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截至2016年,田林区域内有42条市内公交车线路,8条市郊公交线路,以及轨道交通3、4、9、12号线的多个站点。从1985年只有两条公交线,到现如今可以通达全上海每个角落,田林大居交通变迁的30载,也是上海公共交通造就传奇的30年。

    本月初,位于田林东路588号的田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入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改建修缮。建成于1993年的这所社区文化中心,连同一墙之隔的徐汇影剧院,曾是许多“徐汇小囡”的集体记忆。如今,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听讲座的剧场,从外立面到大堂、影剧院、展厅、团队活动室等都将装修一新,并被赋予更多优质的文化、教育、科普服务。

    “虽然在‘颜值’上稍显陈旧,但只要来过田林的人,一定会钦佩这里蓬勃的生命力。”老虞跟外孙女学的时髦话语,用在田林“身上”,再恰当不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