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古镇“人・事”|宝山罗店老镇上 住着一个“龙船家族”
  • 古镇“人・事”|宝山罗店老镇上 住着一个“龙船家族”

    时间:2017-08-09 19:44:3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原标题:古镇“人・事”| 宝山罗店老镇上,住着一个“龙船家族”

    粉墙风动竹,水巷小桥通。罗店老镇,河网密布,石桥众多。这样的地理环境,似乎天生就和船有着特殊的缘分。

    然而,始于明、盛于清的罗店龙船,却曾在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一度隐退。它的再度兴起,缘于一个祖辈居于古镇东南弄村的造船世家。正是这个家族三代人的薪火相传,400余年历史的龙船,才得以重回公众视野,以至于腾飞。

    阡陌古巷深处,穿过略显破败的老宅,一座紧邻韩家湾依水而居的二层农宅,便是张家了。

    韩家湾里特殊的船工群落

    84岁的张福成,是张家老一辈中的唯一成员了。连他也弄不清,张家有多少代人住在这个古镇上,“我记事起,就听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没挪过窝。”

    1952年罗店龙船活动

    他比较清楚地是,自己家紧邻的“韩家湾”,算是金罗店“三湾九街十八弄”中的第一湾。

    根据古书记载,明代前期罗店已成大镇,清康熙年间更是富饶,有金罗店之称。“比闾殷富”、“徽商集”,又因周边十里没邻镇,聚众益多,居民达五万,有“三湾九街十八弄”之说。

    其中第一湾“韩家湾”:北起亭前街,南至张家桥,由南北拐成东西向。韩家湾居民大多有船,从事水上运输。韩家湾和布场街之间,街道走向变化,宅院之间多曲折的无名夹道,陌生人进入容易迷途,人戏称为“八阵图”。

    明清时,罗店韩家湾有一个特殊的船工群落,百余户人家,百分之八十以造船为业,以出租船谋生,家家有船,少则两三条,五六条,多则数十条。据他们自述,其先祖可能是明初随徽商进江南的船民,累世滞居于此从事建船行业,世代传承,以建造一种吃水浅、航速快,适宜浅水河航行的“滩船”而闻名遐迩。据《宝山县志》称: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家湾滩船厂”依然是罗店镇的主要乡镇企业。

    这和张福成所言不谋而合:“张家世代以造船为业,祖上能工巧匠就有不少。不过那时造的都是民用船。”

    正因为地形独特、水路便利、家家有船,1937年淞沪抗战时,这里的居民得以乘船逃脱。张福成记得:“当时全家20多人,全部搭乘一条自制木船,顺着河流逃到了嘉定一带的农村。等到局势渐平稳,才乘船回来。”

    张福成制作龙船旧照

    引自江南的龙船表演

    关于龙船的传说,张家孩子几乎都是自小便知。

    据罗店的老人说,400年前,当罗店的商铺开始多起来时,有位商人将当时流行于江南地区的龙船搬了过来,从此引来了众多船家观看,商店生意兴隆。后来,几家商铺合伙请来龙船表演。当地船匠也开始造龙船,凭着丰富经验,造出来的龙船更胜一筹,加上本地善划者多,表演技巧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因此便有了名气。

    清光绪年间的《罗溪镇志》记载,罗店“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张福成记得,儿时罗店各个码头有“七色龙”之说:“韩家湾有大青龙和小青龙,大通桥有白龙,新桥有绿龙,西巷街有玉龙,北街有黄龙,三年桥有紫金龙,后来闸北的乡长又投资造了一条乌龙。”

    每逢端午节庆或是需要显一下声势,地方商会便会出资组织龙船会。一连几天的龙船会上,各“龙”装扮一新依次前行,进行各种打招表演,相互间有配合亦有角力。商店趁机大搞促销,小商小贩蜂拥而至,全镇热闹空前。

    而让张福成印象最深的一次“龙船会”,则发生在1958年。

    1993年张家兄弟打造的青龙

    这是解放后罗店举办的第二次“龙船会”。因为疏于保养,“七龙”中仅有两条保存下来。张福成站在临河的家门口,盯着两条张灯结彩的大龙船在弯曲的河里百转千回。为了这两条龙船,南至刘行、西到月浦、北到太仓的观光客纷至沓来,与罗店人一道把河两岸挤得水泄不通。张家还特地提前几天给远郊的亲戚写信,请他们来看热闹。

    正式表演这天,张福成的母亲早早烧好一大缸茶水,放在家门口。“看表演的人渴了,就过来要水喝。”张福成说,众多沿河住户都会摆上这样的水缸。他最难忘的,是那场表演中悉数呈现的传统元素:台角、鼓乐、旗仗、打招……连同制作考究的船体一道,并不以竞技见长的罗店龙船,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