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沪郊120院前急救通过高温大考
  • 沪郊120院前急救通过高温大考

    时间:2017-08-09 19:41:34  来源:劳动报  作者:

      骄阳似火,热浪袭人,申城气温居高不下,中暑、中风等“酷暑病”患者也暴增。记者从奉贤区医疗救护站获悉,近一个多月来,120急救进入高温季,医疗救护出车日均达80余次,最高一天出车108次,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

      “今年的高温天,是我从业十几年以来心情最放松的一次。”面对这么大的急救压力,奉贤医疗救护站党支部书记陈敏却说出了这样的话。原来,随着近年来市区二级政府加大对本市院前急救的投入,奉贤区医疗救护站现在“人强马壮”,39辆急救车、近60名医务人员以及充足的辅助人员,即使在像高温天这样最忙的季节,也能在接到指令后,12分钟左右到达现场,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

      资源缺乏留下永远的痛

      据了解,奉贤辖区近7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百万,就在三四年前,院前急救资源还十分紧张,每当夏天高温,总让陈敏胆战心惊。“那时,关键是医生等人员缺乏,刚接病人上车,半途中又会接到新的指令,实在无车可派,每个人的心理压力特别大。”

      陈敏原来是该区一家卫生院的外科医生,十几年前,因为救护站缺人,就把他临时借调到了现在的单位。“这不稀奇,以前都这样,救护站根本没有专业的医生,都是每个医院轮流选派医生到救护站‘帮忙’,虽然是医生,但术业有专攻,原来每个医生的专业不一样,但是到了救护站,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情,当时也没有什么上岗培训,基本上一天熟悉情况,然后就正式上岗了。”

      十几年过去了,院前急救资源的缺乏,在陈敏的心里留下了许多无法抹去的痛。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也是高温天,他接到指令去抢救一名触电的工人,到达现场时,工人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尽管他连续四十分钟采取了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全身衣服湿透,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这名工人的生命。“如果当时急救资源更丰富一些,,这名工人的命运可能就会改变。”

      加大投入让救护更从容

      而近几年,随着市区二级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救护站的人员明显感到了其中的变化,用陈敏的话来说,就是心里越来越不慌了。

      在采访中,救护站的调度室里不时传来需要救护的信息,而医生、司机、担架人员在接到指令后,迅速整装发车,忙而不乱。看着眼前的一切,陈敏十分感慨。“近几年,先是救护车等硬件设施逐步到位,但是医生等急救人员缺乏又成大问题。三四年前我们就有31辆车,按理说可以基本满足要求了,但是24小时备勤的只有6辆车,关键还是没人,根本招不到医生。没办法,有一段时期,每辆车上只有司机和医生两个人,医生除了抢救病人,还必须身体强健,因为他还是担架员。而司机除了会开车,还要成为担架员、急救时的辅助医疗人员。每个人都要成为‘全才”,不然这个活干不下去。”

      为了解决本市院前救护力量不足的问题,上海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奉贤区政府也加大了对院前急救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奉贤区医疗救护站不仅面向全国招聘急救医生,还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定向培养一线救护人员。目前该站的医生已经达到了近60名,基本满足了应急响应的人员要求。目前救护站下设一个总站、四个分站,有救护车39辆,每天24小时备勤车辆11辆,基本满足本市每3万人配备一辆车的救护需求。一旦接到救护指令,医生、担架员、司机迅速出动,12分钟左右到达事发现场。

      为居民提供最好医疗保障

      奉贤区医疗救护站站长王仕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足的救护资源,不仅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心理压力,更是为挽救病人生命提供了最好的保障。他表示,以前因为无车可派或者没有及时到达现场,经常受到病人家属的责骂,各种投诉也随之而来,而近几年救护站几乎零投诉;更重要的是,更加专业的医务人员加入一线救护队伍,救护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今年以来,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复苏成功了数例心脏骤停的病人。

      正说着,一名刚出车回来的医生满头大汗地走了进来,笑呵呵地说:“工作还是很辛苦,但是和几年前条件不能比了。由于及时响应了居民的需求,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尊重,有了更多价值感,也从另一个方便鞭策自己要提高业务水平。”

      据悉,围绕民生、为居民提供最好医疗保障,奉贤的脚步没有停止。今年该区还将继续加大投入,采购更先进的车辆和设施,招聘各类人员,进一步充实院前救护的力量,更多分站点也在全区规划建设。(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