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公共文化配送先尝“菜”,后点单
  • 公共文化配送先尝“菜”,后点单

    时间:2017-04-10 21:36:5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昨天,上海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百强”发布暨优秀社会主体展示交流活动在上海市群艺馆举行。解放日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昨天,上海市群艺馆人潮涌动,102家社会主体在这里“摆摊”,750位各级配送机构人员齐“逛集市”,116家社会主体和700余位市民前来交流体验……正在这里举行的上海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百强”发布暨优秀社会主体展示交流活动,让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各方第一次从网上走下来,面对面交流互动,使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更加精准,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

      “直接”配送,内容再好也要沟通

      100多家社会主体竖起展板、摆上洽谈桌,献出十八般武艺。“非遗”主题的摊位亮出的棕编蚂蚱、眼镜蛇、公鸡,吸引了不少眼球;“打击乐艺术导赏”摊位时不时传来钢舌鼓、卡宏鼓的美妙乐声……各级配送机构、各类社会主体及普通市民首次齐聚一堂的配送“市集”,将市群艺馆1.5万平方米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从‘间接’迈向‘直接’。过去,社区点单主要通过网上及配送手册的介绍,这样的交流会,让市民直接观展体验,先尝尝‘菜’,确定喜欢了,再由社区工作人员点单。”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配送市集邀请社会主体、配送机构、普通百姓一同参与,提供内容的参展方直接面向受众,公共文化需求对接更为精准。到场的观众手中有一份《点单意向书》,逛完市集,在喜欢的节目后面打钩,配送机构就能知道百姓的需求与喜好;各社会主体的洽谈桌上则摆着《合作意向信息汇总表》,记录下配送机构或普通市民的联络方式,为未来“进社区”打好基础。

      上海市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筹)副主任朱静波介绍,搭建配送资源交流展示大平台,是希望让更多社会主体找到高效沟通和了解社区需求的渠道。

      文慧沪剧团坚持每年编排一个沪剧新戏,先在逸夫舞台等剧院商演,之后针对区域特点及百姓需要,再改编成社区版进入配送平台。社区配送为他们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粉丝,由100多场到200多场,每年的配送场次不降反升。这个成立8年的民营沪剧团,一开始入不敷出,到现在,不仅单靠演出就能盈利,还能支撑新戏创排。

      抢先体验,社区“点单”心里有谱

      年逾古稀的冯福伦和潘钰老两口在配送市集里逛得正酣,两人是好几个管乐团的忠实粉丝。“我们喜欢音乐,得到配送市集的信息后,赶紧上‘文化云’抢票。”老两口退休后空闲时间多,只要群艺馆一有文娱活动,就相伴过来参加。“今天机会难得,配送进社区前能抢先看节目,我们很开心。”冯福伦说。

      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带着社区居民一同来参加配送集市,他们对配送平台有许多期待。“我们和社区居民一起来看看哪些单位做得好,回头‘点单’心里有个谱。”中心主任严震华此行“任务繁重”,“社区群文团队排了大戏,让他们来现场交流学习,希望明年有机会参与到配送中来。”

      社区“点单”前,让市民“先睹为快”,以便对标百姓需求,正是配送市集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主体、社会主体与配送机构、社会主体、配送机构与普通百姓,以及配送机构与配送机构之间的交流。”朱静波说。

      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百强”出炉,只是一个开始。担任评委的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主任蒯大申说,近几年,社会主体成长很快,但仍有不足之处。有的产品互相“撞车”,有的主体第一次参加配送工作,不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相对社区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而言,产品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的好产品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产品设计理念新颖,具有引领性,比如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的项目‘绿色生活体验展’教大家怎么在阳台上种菜,令我印象深刻。二是形式活泼、互动性强,如今老百姓不单单满足于看和听,他们更乐于参与进来。”

      此外,主办方特别邀请上海浦江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13家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主体参与展示交流,其中5家单位也是百强产品配送主体。“社会主体可以通过配送平台的培育向提供更广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发展。”朱静波说。(解放日报记者 张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