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这座最不像公园的郊野公园 却能让人死心塌地留下来
  • 这座最不像公园的郊野公园 却能让人死心塌地留下来

    时间:2017-08-12 19:30:2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原标题:城市温度|这座最不像公园的郊野公园,却能让人死心塌地留下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其貌不扬:地处上海南部的边角,与浙江仅一河之隔,没有高山、湖泊,没有森林、草原,没有吸引眼球的“颜值担当”。

    有人觉得,它是上海几座已经开园的郊野公园里,最不像公园的一个。

    它更像是一座现代农业园区。举目望去,道路两旁,可见现代化的大棚和苗圃。正当游客站在路边感到困惑时,他已经站在了这座郊野公园的领地内。

    可就是这样一座不像公园的“公园”,自开园以来,居然吸引了上百万名游客,更吸引了一群人在此扎根,安居乐业,舍不得离开。

    为什么?不少游客和居民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这里有“烟火气”。它或许不是郊野公园里最美的,但它绝对是最有人气的。每当如潮水般的游客退去,这里依然有居民,有炊烟袅袅,有灯火阑珊。

    廊下水景

    它就是金山廊下郊野公园,上海在先期规划的7座郊野公园试点中,几乎最晚加入,但最早开园,雄厚的现代农业基础和充分保留的乡土人情,让它在众多郊野公园中“自成一派”。

    老廊下人:郊野公园让大家不走了

    早在2011年,廊下镇就被列入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开始了以“田林水路”为主的生态整治,农村环境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大大提升。

    生态环境好了,下一个难题来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能得到解决吗?

    这个问题,在廊下镇因一次契机走上郊野公园之路以后,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郊野公园的牌子可以为廊下吸引大批客流,让农村聚集人气。

    廊下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游客有口皆碑,让“一次游客”变成“回头客”,形成持久的客流和人气。

    在一次次头脑风暴和活动策划以后,万亩良田开始种上带有图案的彩色水稻,农家丢弃的小物件制成了工艺品,破旧小屋成了白墙黛瓦观音兜,田园马拉松成了每年固定的特色活动……万亩良田闻稻香,林间池塘听蝉鸣蛙叫,人们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外婆家”近在眼前,对乡野田园的憧憬从此有了寄托。

    廊下的老缸也能成为一道风景

    用过的酒缸这么摆,充满趣味

    开园后客流量带来的变化,住在廊下镇中华村77岁的阿婆李菊观感受深刻。“以前邻居们都愁自家田地里的菜吃不完,现在来的人多了,大伙儿经常收了菜就卖。”李菊观说,农民们不仅不愁浪费,还额外赚得了一笔收入。受益于廊下的变化,她的两个儿子也未曾离开这片土地,没有像其他村的孩子头也不回地往城里跑。

    李菊观住的两层小平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11年前,锦江集团承租了村里不少农家小楼作为客房,她家便是第一户。像李菊观家可对外出租的农舍共有19栋,可以提供160个床位,给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50个就业岗位。

    李菊观家有6间房可供游客租住

    随处可见的特色屋顶“观音兜”

    尽管农家小楼的住宿条件不比酒店,但开园以来,村里的住宿率还是有所提高。鸡鸣狗吠的田园风光,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对来自上海城区的老夫妇,每个月总会花一半时间租住在中华村,住久了还向上海锦江中华村农家乐副总经理郭风妹提议,租用一亩三分田体验农耕生活。

    位于中华村的普通民居

    “我们会考虑客人的需求做进一步转型。”尽管忙得不可开交,郭凤妹对中华村农家乐仍不遗余力,去年,她所在的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25%,成了主要收入渠道。

    中华村农家乐的大堂成了廊下土特产的展销中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