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文化码头不缺“戏曲泊位”
  • 文化码头不缺“戏曲泊位”

    时间:2017-04-10 21:37:5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称赞一个人,很少会同时用上“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这两个词汇。但沪上知名演出经纪人许霈霖经常“两者得而兼之”。

      几天前,宝山沪剧团《挑山女人》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首演,记者在山东淄博演出现场见到了许霈霖。他说,从今年2月接手该剧至今,《挑山女人》演出场次已逾百场,剧目弘扬的正能量感动了一场又一场的观众,并未因地方剧种而打折扣。

      许霈霖是上海艺动天下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成功策划运作了“一代风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黄金”和“全国中青年优秀昆曲演员展演”等戏曲项目,并参与了“越女争锋”、“评弹金榜”等一系列全国性戏曲赛事的市场运作。沪上曾有媒体人称,好像不管把什么剧目交给他运作,都能有一个不错的“尾声”。前些日子来上海闯码头的外地一戏曲剧目,开演前一周出票尚未过半,演出负责人急忙求助许霈霖,总算挽回了票房惨败的结局。

      在许霈霖看来,多彩的城市,应该有多彩的舞台。如今看似弱势的戏曲,依旧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部分。只要运作得当,还是能得到市场响应的。早在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他就以竞标的形式,接下了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本来安排两场,后来因满足观众需求,又加演了一场。这之后,每一届艺术节都有许霈霖参与或承接的项目。其中,不乏评剧、唐剧、锡剧、甬剧、秦腔、瓯剧等上海观众较为陌生的冷门剧种。

      2008年,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来沪,售票处根本无人问津。在许霈霖的建议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在演出前搞了秦腔普及讲座,为演出顺利进行大造声势、预热场子。之后,许霈霖又连续运作了《西京故事》等好几部秦腔来沪,竟也有上海观众开始自发买票观看了。

      推介冷门剧目,许霈霖自有窍门:“上海本就是个文化大码头,有意识地寻找每个剧种的特色,就能得到一定的观众量。”2003年,唐剧 《人影》来沪,观众席差点要“没有人影”。他思量之下,找到了河北省驻沪办事处,由此找到了不少在上海的河北企业,发动家乡人民来看家乡戏。2011年时秦腔《西京故事》,他又根据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剧情,将戏送到工地上,争取了一大批农民工观众。后来,《西京故事》还得到了艺术节组委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了当年艺术节扶植基金评出的榜首剧目,该剧运作方、承办方、演出方共享奖励。

      也有人问许霈霖,为什么非要自讨苦吃,做这么偏门的戏曲演出?“多元的文化需求,需要多元的舞台。这十几年来,我自己也深有感觉,艺术节每年也是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冷门剧种。”许霈霖说,“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是有很多世界级的国外名团演出,可就票房或热门程度看来,我们民族戏曲演出并不输给他们。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戏曲方面常常会爆出冷门,它们同样会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参演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剧目中,许霈霖负责运作京剧《天下归心》、越剧《甄》、沪剧《挑山女人》三部演出。截至发稿时,离演出时间尚有一月的《天下归心》及《挑山女人》出票均已过半,而《甄》也因票房火爆而决定加演一场。(解放日报记者 李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