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重焕新生,7旬上海大戏院下月回归
  • 重焕新生,7旬上海大戏院下月回归

    时间:2017-04-10 21:38:01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

    修缮一新的上海大戏院正门

    阳光通过特殊“天井”穿透进来。新闻晨报记者 竺钢

      街道两侧梧桐掩映,即便是盛夏时经过,也能感受到几许凉意,这里就是徐汇衡复风貌保护区内的复兴中路。最近,细心的市民路过复兴中路1186号时发现:数日前还被幕布围起的建筑变了模样――镂空设计的门脸现代感十足,阳光通过特殊“天井”直接穿透。此处正是勾起上海一代人回忆的“上海电影院”,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戏院。1943年,曹禺的话剧《原野》 曾在这里赢得不绝于耳的掌声。今年3月底,重新开门迎客的上海大戏院也将选择话剧《原野》作为开幕大戏。

      曾经辉煌,曾经多舛

      1941年初,由法侨白伐特和苏侨赵福克合营的上海影院公司购得辣斐德路近亚尔培路口(今复兴中路近陕西南路口西北转角)地块兴建影戏院,该院初名银光大戏院。

      1943年2月3日,影院尚未完工,他们就在《申报》刊登广告:“海上新银府 新年开幕 亚尔培路辣斐德路 银光大戏院 第一流声光设备”。同年7月9日,影戏院正式营业,并更名为上海大戏院,首演由汪宗耀编剧、洪谟等联合导演、孙景璐领衔主演的喜剧《女人》。

      上海大戏院营业初期,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艺华”主要演员有孙景璐、上官云珠、蒋天流、吴洋等,演出剧目有《女人》、《大鹏山》、《多天宝鉴》等。

      1943年10月9日,艺华剧团在此演出曹禺的话剧《原野》,广受各界好评。可遗憾的是,因经营不善,定位话剧演出为主的大戏院在1944年无奈停演话剧,开始改映电影。

      1956年,上海市文化局将上海大戏院更名为上海电影院,并拨款对建筑进行修复。

      1958年,上海电影院收归国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文化氛围加上便利的交通环境,一时间风光无限,虽是二轮影院,但来看电影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1973年,影院改装了宽银幕,并新建了冷气机房。1990年6月,影院改装了四声道音响系统,还换装了756个航空式高靠背沙发软席座椅。

      可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卡拉OK等新鲜事物的蓬勃而起,设备老化的上海电影院吸引力开始慢慢下降,虽然管理方尝试多种经营,建起了咖啡厅、录像室及电子游艺室,但依然无力挽回逐年下降的票房。

      创新改造,风采重现

      2011年,这栋建筑因年久失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被下发了整改通知书,随后开始停业整顿――“上海大戏院”正式出现在了复兴中路文化风貌街改造项目的名单中。

      历经几番改造,上海大戏院建筑本身很多原有的特色和细节都被剥离掉了,最后留下来的是一座糅杂了各种风格和功能的建筑――几年前,当设计师郭锡恩和胡如珊被带到建筑面前时,这让他们有点犯难。如何才能重现这座历史建筑昔日风采?不仅要恢复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成为一座能够长久存在的地标式建筑。

      于是,上海大戏院便有了现在的这种外观――入口处通过厚重的石材打造了向上开口的天井,让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嵌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入口向建筑内部退进,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公共广场,不仅成为了戏院的售票区,同时也是街道的延伸,观众及路人都可以窥视到这座建筑的内部场景。

      设计师希望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独特的天光和空间的戏剧效果,而不用支付门票。希冀通过这样的设计,传达一种良好的社区意识:让公众觉得这个空间是属于他们的。

      据悉,重获新生的上海大戏院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运营,原先三个厅的电影院,会变成一个拥有近300个座位的小剧场,日后,将上演以主流经典戏剧、创新实验戏曲为主的各类演出。(新闻晨报记者 李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