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申城今日出伏 本周再触35℃高温线
  • 申城今日出伏 本周再触35℃高温线

    时间:2017-08-21 17:06:0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原标题:为何不人工消灭台风?

    副热带高压又杀回马枪,申城本周再迎35℃高温日。

    超长待机的40日伏天终于在本周一下线了,可凉意迟迟不来。8月21日是出伏的第一天,申城最高温就逼近35℃高温线。周中,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申城热度升级,好在高温持续时间不长,温度极端性也不强。

    副高带来高温和雷雨

    副高来“搞事”,除了高温还有雷雨影响。本周高温卷土重来,与之前超热的酷暑以及前些天的闷热均有所不同,后面的高温可能会分时段热,那就是白天热,早晚相对舒服。这是出伏后较典型的天气变化。

    自7月12日入伏的40天以来,申城共出现35℃以上高温26天,40℃以上3天,极端最高40.9℃(7月21日)。一般来讲,出伏后出现持续高温,特别是持续性极端高温的可能小,但并不意味着出伏后就一定没有高温。常年8月下旬平均每年有2个高温天。

    上周末,副高就给了一个“下马威”:受到副高边缘天气形势不稳的影响,数波雷暴云团过境上海,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雷电橙色预警,雨水把宝山、嘉定、崇明等地浇了个透,气温瞬间回落到20℃上下。这两天,申城小伙伴连续体会到“黑云压城”的感觉,20日,佘山附近还出现了形状很科幻、体积很庞大的环形云,叫做超级单体,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强雷暴单体,可以维持时间1小时或数个小时,常伴有强风、局地暴雨、冰雹、下击暴流甚至龙卷。

    20日出现在申城上空的“超级单体” 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傅易指出,在今年第13号台风“天鸽”到来之前,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还会出现。

    台风 “天鸽”首次登台

    8月20日14时,第13号台风“天鸽”正式生成。继7月下旬西北太平洋海域经历了10天内生成6个台风之后,“天鸽”的出现终于打破洋面短暂的平静。

    一般而言,8月份是台风活跃期,目前西北太平洋的海域上,海水偏暖,能量充沛,这些都是形成台风的有力条件。这枚“天鸽”或许开启了台风发动机的钥匙。平均来看,西北太平洋海域平均产生6.13个台风,我国南海海域和菲律宾以东海域是该月份台风生成的高发海域。

    中央气象台预计,这枚台风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并可能于本周三在广东沿海登陆(23至28米/秒,9至10级,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级。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傅易指出:“天气系统相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台风靠近我国东南沿海之后,会对上海的天气形势造成影响,但并不一定代表台风本身会对上海有影响,可能表现为风向的转变、气温的升高或降低。” 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台湾省东南洋面可能生成今年第13号台风,未来主要影响台湾省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天鸽”这个名字是首次使用。在第13号台风出炉前,不少小伙伴对它的名字傻傻分不清:在台风序列表中,“榕树”之后就是“天鹰”接班,因此,不少媒体这次也直唤第13号台风为“天鹰”。事实上,早在2013年,“天鹰”就被除名了,台风委员会决定把由日本提供的“天鸽”一名作为“天鹰”的替补名,名字意义即天鸽座,延续日本用星座名给台风命名的习惯。

    这次更名提议源自2012年,是由菲律宾气象部门在台风委员会的第44届年度会议上提出的。2011年12月中旬,当年第21号台风“天鹰”吹袭菲律宾棉兰老岛地区,引发的洪涝灾害共在当地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天鹰”就此被载入史册,用于纪念这次灾难,同时告诫人们敬畏自然。

    人为可否消灭台风?

    如今科技发达,既然台风破坏性强,可不可以人为干预,减少台风?这的确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这个脑洞早在70年前就已经有人想到了。

    中国气象局刊文称,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有人提出用军舰消灭台风的计划,用大量的军舰包围台风“万炮齐轰”,还有人觉得往台风眼里扔原子弹就可以炸毁台风。

    以上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脑洞”。最早的科学尝试源于70年前的美国“卷云计划”。当时,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提出,用飞机在台风适当部位大量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让台风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从而减弱风速。在实际试验中,原本正在远离大陆的飓风受人工影响,突然转头向西,在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登陆,酿成了巨大灾祸。

    1963年,美国实行“狂飙计划”,这是迄今最有效的干预手段。试验人员用飞机在台风的不同部位撒播碘化银、干冰、尿素、水滴等催化剂,使台风眼区扩大了6至7倍,眼区周围风速也随之减弱。1969年8月18日,美国对“黛比”飓风的试验效果更为显著,撒播催化剂后,最大风速由50米/秒降到35米/秒,减少了30%。此后21年里,“狂飙计划”仍在执行,但人们还是没法证明,这个播撒实验在进行中,有几次成功干扰到飓风强度,是不是因为恰好碰到飓风自身演变,因此很难说这样的实验是可靠的。1983年“狂飙计划”被正式叫停。

    通过这些干预,人们反而更能体会到气象的变幻莫测,以及大自然的威力。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干预台风的做法,比如建立海上风电场、在洋面覆盖一层薄膜等等,所依据的原理也各不相同。只是,这些想法在台风面前,如同一粒盐撒进了汪洋大海,要知道一枚台风释放的能量,远比一枚原子弹大得多得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