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沈其艳:一句承诺,二十年的守护
  • 沈其艳:一句承诺,二十年的守护

    时间:2017-09-18 15:38:52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轶捷

    原标题:二十年的守护

    据《劳动报》报道,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年?一个二十年能做多少事?沈其艳用她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做了一件看似平凡却又异常了不起的事―――守护了洋山港气象站20年,保证了气象站20年连续观测数据不间断。因为此,她收获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各种荣誉。

    一份好奇让她从渔家女变身气象人

    那一年,一个简陋的气象哨“搬”进了金鸡门;那一年,嵊泗县小洋乡双北村的渔家女沈其艳刚成年不久。

    20岁正是一个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气象哨距离沈其艳家不远,对于一个从小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鱼就是船的女孩来说,从海那边运来的各种气象设备有种异于寻常的神秘感。于是,整个暑假,沈其艳都在探索这些“外来”设备中度过。

    气象哨的各种数据需要有人连续观测、记录,要对观测的海洋环境十分熟悉,当地人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这个时时充满好奇,对气象行业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女孩成了最佳人选。“小姑娘,想不想来做做看我们的工作?”气象站里的负责人打探起沈其艳的小心思。“干气象工作的都是有文化的人,我高中未毕业就有这样的机会挺幸运的。”不论是沈其艳本人,还是家里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就这样,渔家女正式成为了一名气象人。当时,只是冲着有一份工作的沈其艳并不知道,她的家乡小洋山岛将迎来一场大的规划和发展。而这个小小的气象站,也将改变她一生的命运。

    当一份工作被撩开神秘的面纱之后,并非起初想象得那般美好。

    沈其艳最先碰到的就是路途问题。2000年,她和岛上渔民费燕军结婚,生了女儿。2002年,房子搬迁到了南汇,距离气象站40多公里。在东海大桥还没建成之前,每去一次气象站都是一次长途跋涉,路上就要耗上大半天时间。天晴还好,碰上恶劣天气,上班路就是一条险路。有一次刮台风,天气预报说风浪高达几十米。正好这天轮到沈其艳去接班,家人担心她的安危,劝她不要去,请假一次算了。沈其艳心里默默叫苦,因为气象站不能缺人,沈其艳和同事轮流值班,如果她不去接班,同事就下不了班。母亲看她这样,难过地说:“别人台风天都是往家里赶,你还要去刮台风最厉害的地方上班。”沈其艳鼻子一酸,赶紧撑起把伞冲进雨里。那天,在芦潮港,风速已达到八级,大得摆渡船都靠不上码头,沈其艳心里又急又怕。

    2003年,随岛上建设工程推进,居民陆续搬迁,房子也都拆了。气象站的房子面临翻修,沈其艳每天只能在一片废墟上工作,晚上连个住处都没有。费燕军帮她在一户民房的楼梯下搭了个床铺,每天爬进爬出,夏天热得睡不着,晚上经常被蜈蚣咬伤。没有电,只能点蜡烛,没有自来水,就用水桶接雨水,到后来,连山上窑洞里的井水都被抢干了。

    “一步之差”让她不再迷茫选择留下

    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沈其艳形容,站在岛上,一眼望去,满眼的迷茫,也不知是岛上建设、山体爆破扬起的灰尘迷眼,还是对自己的未来迷茫。

    “家里人从最初一致支持我从事这份工作,到后来一致劝我另外再找一份工作。”沈其艳是有这样的资本,当时,洋山深水港区内有不少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而且福利待遇都要比气象站好很多。

    沈其艳不是没有犹豫过,倒不是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她最难忍受的还是和家人之间的分别:“每次和家人分别,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尤其当婆婆抱着女儿来送我,隔着公交车的车窗,看到女儿不停地哭喊‘妈妈’……”这份离别之苦曾经一度动摇了沈其艳坚持下去的决心。

    然而,一次遭遇彻底改变了沈其艳的想法。

    一天晚上,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十分恶劣。沈其艳和往常一样外出观测,采集数据。当她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一只脚刚踏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她另一只脚的脚后跟。“当时我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地上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我只能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一天的工作记录。其实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有时候生命或许就在一道雷电之间,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这一次的经历让沈其艳至今难忘,但却没有因此吓退她,反而激起了她儿时的记忆。

    沈其艳家祖祖辈辈都是渔家人,出海捕鱼为生,她的爷爷在她父亲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岛上有句谚语:十月三十‘连声落地暴’,我听家里人说,那次,爷爷出海,仅一步之差,没有及时进港,船翻了,人没了。这次,我也是差一步,但结果却截然不同,我想,我应该继续干好气象观测这份工作,守护那些像我爷爷一样港航行驶人。”

    一句承诺让她成为最美守护人

    有了那份守护渔家人的执念,沈其艳不再迷茫。虽然,身边的同事一轮一轮地都走了,她和当初的老师林贤超一老一小还是坚持留了下来。

    几年前,林老师再次退休了,临走时,她对沈其艳说,干气象工作确实清苦,但还是希望她能坚持好好地干下去,沈其艳答应了。

    为了这份承诺,沈其艳拒绝了一切外来邀请,一心一意地做着气象站的工作。劝不动妻子离职,沈其艳的丈夫费燕军只好尽可能地支持妻子。费燕军原本是一个渔民,后来在港区建材公司工作,他怕妻子在站里寂寞,下班后常常抽空上山陪妻子值班,帮她送来好吃的。气象站所在的小城子山海拔80米,虽说不高,但因为没有路,上一次山很辛苦。山上所有的东西都要人工搬运上去。每次站里要买点什么东西,安装些什么设备的时候,都是费燕军抢着去帮忙,他肩扛手提,尽量不让沈其艳沾手。2010年,上海海洋气象台需要一个熟悉海况,能和舟山沿海打交道的人,来负责海上浮标的维修工作。费燕军正好合适,于是他就成了沈其艳的同事。

    虽说夫妻俩在一起工作,但是见面的时间反而少了。因为要留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所以他们在排班时是有意错开的。沈其艳来上班的路上,通常是费燕军下班回去的路上。费燕军的工作很辛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海,少则三五天,长则半月,海上没有手机信号,电话打不通。所以,每次丈夫出去海外作业,沈其艳就会格外留心天气情况:“以前都是他守护我,我的专业能力现在也能守护他了。可是,即使做了充足准备,他每次出海,只要风浪大一些,我还是会睡不好觉。”

    沈其艳睡不好觉不只是在丈夫出海时,也不只是在她值班观测时,事实上,即使休息在家,她也时常睡不好觉。沈其艳讲述,2014年之前人工观测,气象站里最宝贵的数据往往都来自最恶劣的天气。气象站需要人24小时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他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他工作,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浑身上下早已湿透的衣服没等焐干,几十分钟之后,就要开始下一次“与风肉搏”、“天然淋浴”的加密观测工作了。为了保证每次观测定时定分,不迟到、滞后一分钟,沈其艳习惯了同时调好两个闹钟,在下一次观测前一段时间,怕自己做其他的事耽误观测时间,她索性就干等着,晚上亦是如此。久而久之,她养成了睡觉几小时就会惊醒一次的习惯,还时常梦见气象设备出了状况,时间迟到等意外现象,沈其艳即使在家里都会不自觉地调上闹钟。

    2014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观测转型为新型自动观测,沈其艳意识到,不能光靠“吃老本”继续工作下去了。在业务上不断进步,学历报名读了上海电视大学,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执拗性格再一次体现了出来。“说实话,这点我是真挺佩服她,好几次,我睡觉睡到一半醒来,发现她还坐在书桌旁背书,她是真的很拼。”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使在忙得几乎没有私人时间的情况下,沈其艳不仅一路从大专考到了本科,还拿到了二等奖学金。

    沈其艳的坚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她也因此有了各种荣誉。如今,气象站所在的小洋山从过去的1.76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5平方公里,曾经的孤岛变得热闹起来,海上不再有星星点点的渔家灯火,而是各种繁忙往返的集装箱运输等景象……沈其艳用自己近20年的青春见证了洋山深水港的发展,在这20年中,她守护的人变了,但那颗守护海洋气象事业的心依旧炽热,如同当初那个20岁的女孩一样,充满对未知的好奇,充满对这份事业的热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