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乡村振兴,姐姐妹妹站起来
  • 乡村振兴,姐姐妹妹站起来

    时间:2018-03-22 15:36:31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在陶淑幼儿班,林素芳担任主教老师。

      “五朵金花”合照

      陶淑楼全景

      在陶淑幼儿班,林茶梅担任助教老师。

      林炉生与“五朵金花”代表在讨论村庄发展事宜。

      台海网3月2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在本期助村亮相的,是来自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内龙村的“五朵金花”。

      2016年10月18日,本报曾以《社区营造:呼唤本土力量担当》为题,报道了本土公益项目“好厝边”计划的乡村社区营造实践。项目以修复内龙村圆形土楼——陶淑楼为起点,动员本土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以期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在陶淑楼修缮过程中,由5个家庭主妇组成的“五朵金花”,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投工投劳,接受了一次现代公益启蒙。在那之后,“五朵金花”开始主动关注并参与村庄发展。她们开办幼儿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成立乡村文艺队,成为引发内龙改变的本土力量担当,并影响着更多村民。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培育村民自治精神,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是其中重要议题。这也正是“好厝边”计划的题中之义。春节后,本报记者重访内龙村,探寻“五朵金花”的故事,及其对当下乡村发展的启发。

      陶淑楼里的觉醒

      春节期间,陶淑书院内,“五朵金花”召开了一场新春年会。作为“好厝边”妇女志愿队的骨干,她们要商讨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一年前,“好厝边”团队将陶淑楼内的三个空置房间,改造成了书院。这里由此成为“五朵金花”的大本营。

      40岁的张娇凤是“五朵金花”中的大姐。在会上,她提出了组建内龙腰鼓队的想法。去年年底,张娇凤在连城培田古村落,目睹了乡村腰鼓队的风采,萌生了将其引入内龙村的想法。

      对于两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这个农村家庭主妇本人都感到意外。“以前,我见到外人就害羞。种果树、为工厂拼魔方、接送孩子上小学,构成了生活的全部,从未想过能为村里做点什么。”现在,张娇凤俨然村里的活跃分子,接待支教大学生、为村办幼儿班忙前忙后、动员村民整治村庄卫生,甚至在游学营上登台献唱,分享村庄发展心得。

      这样的改变,源自“好厝边”团队的介入。

      “内龙全村人口近2000人,常住人口仅有四分之一,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庄产业基础薄弱,零散种植枇杷与杨桃,产值相当有限。”2015年秋天,有感于家乡日益凋敝与空心化的现状,33岁的林炉生决定带着自己的公益资源,改造家乡。

      早在2010年,林炉生便在北京密云山区创办燕山学堂,这是一个专注于重塑人与村庄关系的乡村社区营造项目。多年的公益实践告诉林炉生,改变一个村庄,绝非投入大笔资金、项目先行那么简单。“人心的改变更重要,也更难。人口与产业的空心化,同时伴随着人文的空心化,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村庄如同一盘散沙,缺乏改变的自觉与能力,习惯现状的村民大多不相信改变的可能性。吸引人才回流,看起来很美。”林炉生说,“好厝边”计划的目的,便是引导村民觉醒,激活村庄发展内生力。

      “好厝边”的第一个项目,是修缮村里破落的陶淑楼。这期间,来自澳门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国际公益组织雷励的志愿者团队纷纷进村,开展义教与帮工。

      林炉生说服村里的老年协会,共同起草《陶淑楼修缮公约》,并通过老人们的公信力,号召村民出工出力。“我们采用配捐方案,土楼住户承担三分之一费用,公益组织与村两委承担三分之二费用,为的就是让村民有参与感。”林炉生说。

      “当修缮材料运到村里,当外面的建筑师入驻村庄,当大学生志愿者不辞辛苦帮着捡垃圾、开展暑期义教……外面的人都能为村里做这么多事,我们为什么不呢?”90后林茶梅是“五朵金花”之一,她还记得土楼修缮期间,村里阔别已久的集体劳动场景,“老工匠提供技术指导,妇女们负责整理物料与伙食,男青年接待外来志愿者,支教大学生们返程时,妇女孩子们一起不舍地唱起了闽南语歌曲《车站》。”

      “五朵金花”改变内龙

      在修缮陶淑楼的过程中,张娇凤、林茶梅、林志燕、林素芳、张碧玉表现尤为活跃。2016年6月,陶淑楼修缮告一段落,林炉生向她们发出了志愿者邀约。

      “当时,我们不知道志愿者要做些什么。”林茶梅说,五个人相继加入了“好厝边”计划,并成为日后村民口中的“五朵金花”。她们的想法很朴素——外人都能为村里做贡献,我们更义不容辞。

      办幼儿班,是“五朵金花”的第一个想法。“村里的幼儿班停办了四五年,小孩入园,必须到数公里之外的邻村。”张娇凤说,为了获得村民支持,五个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2017年春天,她们终于在内龙村小学闲置的教室内,办起了幼儿班,首期招生14人,不少孩子得以回到家门口上学。

      尽管五个人仅有小学到高中不等的学历,但为了办好幼儿班,她们精心编排了课程表,并明确分工。从深圳务工回来的林素芳当起了主教老师,负责日常教学。其他四人任助教老师。她们每天上网充电,提前学习儿歌和舞蹈。

      第二学期开学前,幼儿班遭遇资金不足的危机。这时,林炉生所在的公益基金会并未直接给予资助,他希望能够借此激发“五朵金花”的主动性与抗压性。

      为了摆脱资金困境,五个女人穷尽了所有方法,她们主动减少了自己的工资,向家长提议适度提高学费,找到村两委与县教育局申请资金支持。最终,内龙幼儿班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难关。

      但林茶梅还有自己的顾虑:“我们文化程度低,没有经过师范学校专业训练,从事幼儿教育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今年春节期间,“五朵金花”在“好厝边”公益团队的辅导下,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自我学习与成长计划。

      不久前到访的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团队,对她们的幼教实践给予了认同,这给了林茶梅不少鼓舞。与专业教师团队的互动,也不断重塑着林茶梅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不能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而要重在开发孩子心智,培养其创造力与良好的习惯。”更让林茶梅欣慰的是,她的学生们回到家中时,竟会向家长普及垃圾分类的常识。

      幼儿班办学渐入佳境,“五朵金花”开始关注更多村庄公共事务。早前,内龙村垃圾遍地,流经村庄的小溪常年污水横流。五个人开始动员村民清理垃圾,并筹资在村里建造了5个垃圾池。

      “我们挨家挨户收取卫生费,不少村民不配合,常常没钱给保洁员发工资。”张娇凤说,资金紧缺的时候,五个人亲自动手,分片收集与处理村庄垃圾。

      春节期间召开的那场年会后,她们为自己制定了满满当当的年度工作计划,成立文艺队、发展广场舞队、开办扫盲班、引入亲子国学课……

      激发内生动力,合力再造乡土

      眼下,由“五朵金花”领衔的“好厝边”妇女志愿队,正成为改变内龙的一股重要力量。妇女力量脱颖而出,在林炉生的意料之内。

      “相比青年男村民,留守村庄的妇女拥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时间和精力,更具有可持续性。”“好厝边”计划落地两年多来,林炉生也总结出了一套在地经验,“以乡村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建立公信力,激发参与热情,逐步培育村民建设家乡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中,我们格外重视引导村民的参与和付出,让她们在参与和贡献中获得自尊自信及其他村民的尊重,而非消极地给予。”

      “要实现妇女骨干的能力提升,必须为她们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但妇女志愿队的成员大多是家庭主妇,孩子小,家务繁重,分身乏术。”林炉生鼓励妇女之间相互扶持,外出学习期间,由其他成员分担家庭事务。

      “五朵金花”的影响力,正逐渐走出内龙村。目前,距离内龙村2公里的外龙村,已邀请“好厝边”团队进驻,联合开展社区营造工作。退休女教师林志华,家庭主妇林秀勤、林燕菊,更多的“金花”有意加入“好厝边”的队伍。

      要真正形成改变家乡的合力,光靠妇女这半边天还不够。“好厝边”计划的愿景是,通过妇女骨干的带动,引导更多村民关注并参与村庄发展。“我们抓住村庄车道拓宽、留守儿童教育、村庄及溪流清洁保护、生态农业合作社等大多数村民关注的公共议题,引导讨论,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力度。”林炉生深信,村民的共同参与及责任感的建立,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样的讨论从“爱家乡——内龙”微信群的线上延伸至线下。

      今年春节,“好厝边”团队召集返乡乡贤,召开了一场讨论会。“我们希望成立乡村社区基金,联结更多想贡献家乡的乡贤、退休教师、外出工作者。”林炉生打算继续沿用配捐的募资方式,对外寻求更多公益组织的支持,对内由村民自发筹款,“社区基金将用于支持村庄公共事务,由村民代表结合村庄实际,确定发展项目,经过民主决策与科学评估后方可开展”。

      如何为内龙村注入产业动力,是乡贤们关注的议题之一。“在内龙村,妇女往往没有稳定收入,青壮年或背井离乡,或早出晚归务工,村庄缺乏产业动力。”近期,林炉生计划邀请台湾农业专家进村,诊断村庄种植条件,激发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并联合邻村外龙村共谋发展。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3/22/content_1095641.htm?div=-1

    原文标题:乡村振兴,姐姐妹妹站起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