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让环保成为持久的“春风化雨” 漳州努力推进中
  • 让环保成为持久的“春风化雨” 漳州努力推进中

    时间:2018-05-17 15:29:1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5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2018年5月,漳州市出台《漳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指三质提升,即水域、土壤和空气。与此同时,漳州市环保局、公安局、农业局联合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污染攻坚战”环保专项行动,对各类环境违法问题开展全面深入排查。

      南湖文化生态园白志强摄

      眼下,漳州正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并争取在今年内,将之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果。与以往分而治之不同,这次污染防治不再是单线治理,而是全方位综合治理,增设协调机构——污染防治攻坚办公室,建立生态文明指标考核体系,皆是为了让环保成为持久的“春风化雨”,而非短暂的“疾风暴雨”。

      巨型喷雾炮在漳州市区主要街道进行喷水抑尘作业。郑文典摄

    河长善治“河水”长治

      初夏时节,远道而来的18只天鹅在明净的南湖里游弋,尽情地撩拨着碧绿的湖水。殊不知,这里的水,曾经又黑又臭。

      南湖的成功治理,是漳州把河长制工作融入“生态+”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实践。

      漳州生态水的源头,整体形成以“两江两溪”为主干流、多级小流域密布的水系网。其中“母亲河”九龙江水系由北溪、西溪、南溪三大干流和众多支流构成,每条河流又有众多支流汇入。治理密布的水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治理工作?漳州直指源头。

      流域生态的明显改善,得益于小流域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2017年,依托河长办出台配套《漳州市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漳州市地表水水质考核办法》等全市性的行动方案,漳州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河长制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同、流域协调、部门协作的管河治水新格局。

      以发源于华安县狮山的竹溪为例。竹溪是九龙江北溪主要支流之一,上游流经宝山、庭安、日新等9个村。“由于上游生猪养殖、农村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竹溪入河口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金和谈及竹溪流域治理时,对当时情况依然记忆犹新。据其介绍,自2016年启动竹溪流域水质提升工程以来,共关闭、拆除猪圈28.45万平方米,消减生猪存栏12.68万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共清理垃圾500吨、疏浚河道21公里。

      “跟原先比,现在竹溪的水清得可以捧水洗脸了。”王金和说,对未达标的企业全部强制停产整顿,2017年7月,竹溪入河口水质已达到四类水质,全年均值达五类,消除了劣V类水体。

      “早在两年前,全市治理主干流的成效已经十分明显。去年更是细化工作,将水污染防治指向小流域。显然这能更好地实现环保目标。”王金和说,全市范围内明确了59条小流域、60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同时,对超标的25条小流域实行“单月监测、单月通报”,达标的34条小流域则是“半年监测、半年通报”。每期水质情况,还会通报各县(市、区),督促各地根据水质情况倒逼整治工作。

      重点工作有序展开,流域生态明显改善,河流水质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漳州水域治理的成效正在显现,但治理的脚步从未停下。

      5月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市总河长檀云坤,市长、市总河长刘远带队到龙文区开展河湖长制工作现场调研时强调,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库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水库管理保护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享受河湖长制带来的绿色福利,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地减负土壤再生

      水质持续提升,漳州全市土壤污染现状总体亦趋于平稳。

      “测试全市共1300个点,包括水源地、农业、工业园区等,最终结果显示漳州整体的土壤质量良好,未发现严重超标土壤源。”2017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蔡超对漳州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表示满意。但他提出,对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下降幅度还需加快,需防患于未然。

      良好的土壤质量,给漳州人民的生活增添许多“安全感”。尽管如此,生产生活和农用化肥的排污,依然会给土壤可循环带来负担。

      为此,漳州市委、市政府依照“三铁治污、提升三质”的工作部署,先后制定印发了漳州“土十条”、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行动2017年度实施方案等。一项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种治理方式的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漳州正式打响。

      以素有“中国琯溪蜜柚之乡”的平和县为例。高产之下的蜜柚土壤,由于长期使用生理酸性肥料和化学氮肥,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不断积累,碱性物质被作物吸收而减少,缺乏必要的补充调节,使土壤出现酸化现象。同时,不断耕作、施肥的土壤,让土壤再生力下降,或向有害化发展。

      针对此,平和县于2017年启动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完成“平和县典型流域(霞寨镇区域)水土环境质量调查与污染物来源分析研究”,及“平和县典型区域地表水、土壤中铊含量的监测和蜜柚中硒含量的监测”。目前,平和县典型区域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已完成场地初步选址、场地样品采集及室内修复试验设计。

      “土壤不像水,每一块土壤的pH值都不同,通过监测不同土壤的酸碱度,分析数据得出,哪块土壤需要用什么方法治理。”漳州市环保局陈益强介绍,对现状的改良,体现在农药化肥减量与生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普及。但由于生草覆盖栽培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范围实施。

      “我市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底数不清等问题。亟须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研,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借鉴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创建推进思路,才好未雨绸缪,将土壤攻坚战进行到底。”陈益强的分析,道出了漳州土壤污染防治的方向。

      目前,漳州地区典型区域污染状况调查已在开展,其中龙海市、漳浦县、平和县、华安县、台商投资区等地,已作为典型土壤污染区域进行调查和分析。届时,调查分析获得的污染源来源、分布情况,将为农产品产地、工业企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标本兼治予民清新

      近日,伴随着夏日气息的来临,彩虹也频频降临漳州市区各大主干道。这些彩虹的出现,是巨型喷雾炮进行喷水抑尘作业时,水雾与阳光的折射作用而产生的。

      “一台喷雾炮的工作直径可覆盖4个标准足球场。水雾由高压风机喷出细小颗粒,吸附力增加了3倍的同时,耗水量却降低了70%。”据工作人员介绍,在空气质量PM2.5超标时,用喷雾炮对指定区域进行液雾降尘,将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等迅速逼降地面,能达到清洁净化空气的效果。这样的抑尘设备,仅芗城区就有10辆。

      当然,关于污染颗粒物的防治,仅靠喷雾炮显然是不够的。如何标本兼治,成了摆在漳州市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我家住在江滨高层,以前家里每天都会积一层灰。今年开展施工扬尘专项整治后,家里的灰尘明显少了。”漳州市住建局工作人员陈兴宇告诉记者,为更有效地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漳州从颗粒物产生源头整治入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施工扬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园林工程等施工活动的各方主体,必须建立健全扬尘防治责任制,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落实文明施工和扬尘防治措施。

      “专项整治开始前,眺望远处常常能望见裸露的工地,现在未动工的工地都要盖上绿网或者草皮。起风时,再也不会尘土飞扬了。”记者跟随陈兴宇来到芗城区巷口街道南荣苑小区建设工地,1.8米高的封闭围挡内,各个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办公区井然有序,工地内的微灌喷雾系统、洒水车、风送式移动喷雾机等降尘设备一应俱全。“工地采取规范抑尘五个措施。”该项目经理郭杰介绍,建筑工地的喷淋系统与旋转雾炮可以消除施工产生的粉尘,工地上暴露泥土用防尘网覆盖,严格检查载土车辆运载,以防尘土溢出,外出工地大门前还必须经过冲洗,净车上路。

      2017年,经过多方整治,漳州全市SO2、PM10等多项指标大幅下降,颗粒物污染防治已初见成效。

      而在臭氧污染防治方面,漳州也在行动当中。目前,已出台相关整治方案,要求全市55家重点企业应按照文件时限要求完成相关整治工作。此外,还要求属地政府(管委会)负责“散乱污”企业整治。

      “通过综合治理,我们要确保各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9%以上,细颗粒物浓度等6项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环保局副局长谢卫东说。(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白志强 通讯员 张达敏 郑文典)

    原标题:防治污染 这样“春风化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