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安溪:老祠堂变公益学堂乐趣多 孩子暑期好去处
  • 安溪:老祠堂变公益学堂乐趣多 孩子暑期好去处

    时间:2018-08-21 18:58:58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安溪蓬莱温泉村老祠堂焕发新活力

    公益学堂乐趣多 孩子暑期好去处

    返乡大学生给孩子们上课

    台海网8月21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炎炎夏日,50多位孩子端坐在安溪蓬莱镇温泉村古香古色的祠堂内,跟着几位大学生学习《三字经》,书声琅琅,书香盈室。本月,温泉村教育促进会组织的爱心公益学堂在唐氏家庙内开班,广大村民拍手叫好。 □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洪金示 文/图

    现场 祠堂变成学堂 返乡大学生任“老师”

    这个夏天,温泉村“唐氏家庙”这座积淀深厚的古老建筑因孩子们的到来焕发新活力。公益学堂的教室设在祠堂内两间平房里,暂分为幼升小和小升初两个班级。日前记者走访时,3名大学生正认真地为孩子们讲课。

    唐梓露是福建医科大学大三学生,他主动承担起公益学堂英语教学。从大一起,他每年都参加支教活动,学会与孩子沟通。他说,打算明年把大学的同学引荐到这里来,教孩子们读书。

    福建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唐吉凤,学的是数学专业,成为一名老师是她的梦想。“理论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我更快成长。乡村孩子在奥数方面较为薄弱,我在课堂上尽量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唐吉凤说,自己上大学时得到村里教育促进会帮助,到公益学堂教学也算是回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毕业于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的唐美玲,为小升初的孩子们开设国学班,她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体会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的志愿者们表示,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他们都会准时来到“爱心公益学堂”,为孩子进行课外辅导,把“公益学堂”办成长久的公益事业。

    乡村公益学堂深受家长热捧。“寒暑假村民送孩子到尚卿乡、到城区学习舞蹈、书法、音乐、美术,来回往返不方便,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家长林宝珠说,孩子今年7岁,暑假能在公益学堂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事。

    孩子在课堂上认真跟读

    初衷 探索公益模式 留守儿童快乐过暑假

    对这座祠堂,村里孩子再熟悉不过,不过在这里上课,大家还是头一回。温泉村因唐姓居住开发,称唐家村,后由于该地有天然温泉汤,故得名“汤泉”“温泉”。唐氏自宋朝开基以来,宋、明、清三朝七进士,四世五明经,人才辈出。祠堂数十块牌匾记录该村历代人才辈出密码。

    世世代代秉承唐氏家风,酿就浓郁文化氛围。2016年5月,由唐东培等人发起组织成立的“温泉教育促进会”,乡贤筹资35.7万元基金,旨在鼓励资助温泉村优秀学子,对本村上一中统招线、本二以上的学生,以及研究生进行奖励,对家庭贫困学子助学。“每年受奖励就有40多名学子,2016年当年就有10位研究生。”唐东培说。

    前些年,村里常住人口4640多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如今常住村里的只有1000多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平时这些孩子都在学校,到假期就没地儿去了。“城市家庭的孩子忙着上兴趣班、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等,而乡村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养’状态,除写作业、看电视,更多时间都是结伴到处闲逛。”唐东培是村里教育促进会会长,也是泉州一中教师,每次回乡,都为村里孩子着急。

    “依托温泉村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和文艺人才,利用唐氏家庙这一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书法、国学、奥数、英语等课程,让村里的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假。”唐东培在教育促进会微信群上发出倡议,得到村民的拥护支持,并动员暑期返乡大学生到学堂任教,免费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培养兴趣、传授知识。没想到,村里的大学生一口就答应下来了。“仅两三天时间,学生报到,教师到位。”唐东培说。

    “探索创办公益学堂,目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唐东培说,学堂与每位家长签订《准时接送协议》,确保孩子在暑假无安全“真空地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