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霞浦小皓村制作虾苗酱的历史悠久 村里最后一个“制酱人”
  • 霞浦小皓村制作虾苗酱的历史悠久 村里最后一个“制酱人”

    时间:2018-08-25 18:37:11  来源:台海网  作者:

    8月17日,下午3点,霞浦三沙镇小皓村。热辣辣的阳光直射山坡,灌木丛隐约蒸腾着一层水汽,让视线变得有些模糊。

      

    卢吓宝模拟当年用木桶制酱的工序。

    台海网8月2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沿着山坡小路上行,几间孤零零的砖瓦房映入眼帘。“老卢在吗?有客人来咯。”村主任林集长大声招呼。“我在这。”一位中等身材的精瘦老汉从1米多深的水泥酱池中站起,阳光穿过瓦顶玻璃,打在他赤裸的上身,紧实的肌肤黑中透亮。“他就是我们村最后一个‘制酱人’卢吓宝。”林集长笑呵呵地介绍。

      卢吓宝戴着一顶卷边草帽,肩上搭着毛巾,虽然不时擦拭,汗水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淌。“一年里制酱最忙的时间刚过,最近主要在清理酱池、整理场地。没舍得雇人,能干的活都自己干。”他说。这间屋里,6口酱池基本已清理干净;另一间屋,半人高的陶制酱缸摆了五六排,里面装满粉红色的半成品。“前两天刚出了一批货,浙江瑞安一家食品厂买走5吨多。这批虾苗酱再放半个月,也可以卖咯。”卢吓宝笑容满面。

      制酱作坊里腥味冲鼻,卢吓宝领着大伙来到屋边一处空地。小凳不多,他让给客人坐了,自己随手把捏作一团的上衣扔在还有些发烫的石头上,坐下咕咚咚喝了一大杯水,这位54岁的老汉娓娓讲述起小皓村的制酱历史和他30多年的制酱经历。

      小皓村海域历来盛产虾苗,制作虾苗酱已有150多年历史,而镇里其他村庄鲜有制酱,是何原因,老辈人也说不清。虾苗酱被当地人视作一道美食,既可直接食用,又可作蘸料,还可作为佐料蒸蛋、蒸海蛎、蒸五花肉。这种鲜甜的味道,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小皓人浓浓的乡愁,直到今天,在外多年甚至旅居海外的乡亲若能收到一罐虾苗酱,视如至宝。

      过去,小皓村半数以上农户都会制酱,但多为自家食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人开始制售虾苗酱。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当时仅100多户的村子有一定规模的制酱作坊就有十五六家,产品渐渐卖到全镇、全县,以及宁德、福州甚至浙江南部地区。

      卢吓宝家的制酱技艺也是祖辈传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作坊,开始制售虾苗酱。由于制酱十分辛苦,加上收益不大,后来村里制酱作坊关了一家又一家,有人外出做生意,有人改行从事养殖业,如今村中只剩卢吓宝家还在制售虾苗酱。“老卢家一年产酱四五十吨,村民都直接找他买。”林集长说。

      制作虾苗酱的最佳时间,集中在小暑、大暑节气所在的头尾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有讲究,这时候的虾苗刚换壳,新壳软嫩,便于整只碾磨,虾的鲜味也更足。”卢吓宝说。

      烈日下,卢吓宝先要到村里小港挑选鲜虾苗,一筐筐过目、过秤。虾苗运回作坊还不能马上加工,得放上三四个小时,为的是让制出的虾苗酱更加鲜美,还带有独特的味道。“这就像做臭豆腐,其中门道上一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他说。

      以前,制酱用的虾苗要倒入专门的木桶,平均一吨虾苗配放300公斤盐巴。木桶直径约1.5米,深五六十厘米。此时,制酱过程中最辛苦的工序来了。制酱人手持“T”形长棍,用前端一截横木用力碾压桶里虾苗,人要绕着木桶不停打转,手也不能停,防止黏结成块,直至将虾苗全部均匀碾磨成糊状。

      “说着简单,做起来真是辛苦!一桶大约放虾苗50公斤,磨好一桶就要一个小时。家里的劳动力全上了,实在忙不过来才请几个人。来一批苗就做一批,从天亮做到点灯,一个来月天天不停,手上硬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天换两三件衣服是常事。”卢吓宝说,2011年购买了碾磨机,这道工序才变得轻松一些。

      磨好的酱只是半成品,从桶中倒入酱池,不够放了就装入酱缸,让它自然发酵约一个月。时间短了不行,鲜甜味不足,时间长了也不行,味道会走淡。“除了发酵时间的把握要靠日日观察,怎么砌酱池、酱缸要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卢吓宝指着自己脑瓜笑了。

      “说实在,制酱辛苦却挣不了多少钱。我们作坊的一年产量也不少了,可除来扣去也挣不到10万元。但是只要有人要,我就会继续做下去,这是家乡的味道啊!”卢吓宝说。

      在卢吓宝心中有个美好愿望,希望有能人或厂家找他合作,帮助他让这种特色美食实现标准化生产,走上更多人的餐桌,甚至打出一个响亮的品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