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泉州:“熊孩子”离家出走事件频发 “病根”多在家长
  • 泉州:“熊孩子”离家出走事件频发 “病根”多在家长

    时间:2018-08-28 21:13:34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

    孩子 你为何离家出走

    台海网8月28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8月9日,11岁男孩一声不吭离开家,从石狮到鲤城再到丰泽满世界“逛”,父母焦急哭泣,5天后才被找到;8月6日,14岁女孩留下纸条放言“不知道是以哪种形式见面”而后离家出走,令家人万分揪心……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经常被孩子离家出走的信息刷屏,引发关注。今年至今,市公安局110指挥情报中心已接到40多起孩子出走警情。庆幸的是,最后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在警民的帮助下,都有惊无险地被找回。

    事情引人深思。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究竟为何要离家出走?温暖的家庭,又为何成了孩子最想逃离的地方?本期新闻调查与您一起关注这个话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探讨教育和应对的措施。

    事件

    “熊孩子”离家事件频发

    全城搜寻终于找到离家出走的11岁男孩小杰

    每一次孩子离家出走,都让父母焦急万分、揪心难受。在新媒体时代,出于对孩子的关注,许多人会转发相关信息,出走事件往往变成对“熊孩子”的全城搜寻。

    11岁男孩全城“捉迷藏”5天

    离家出走,引发微信朋友圈“全城关注”,但11岁的男孩小杰却把它当成了“全城捉迷藏”。被民警找到时,他竟反复问民警是怎么找到他的,是不是看监控?

    小男孩安然无恙,但寻人的过程,却让其父母感受到度日如年的滋味。

    8月9日,一条寻亲帖在泉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小杰(化名),11岁,男,暑假从老家来找亲人,于2018年8月8日下午在二小附近走失,至今未归。泉州各大媒体同时报道寻人消息,呼吁市民提供线索,警方也投入众多力量寻找。13日中午,小杰在泉州火车站被找到。

    失联的几天,小杰行踪飘浮不定:12日上午,小杰出现在石狮市华侨医院;12日下午,有人发现他出现在市区九一街一带;13日上午,小杰出现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当天下午,小杰前往泉州火车站,热心的公交司机引导他到警务室,这场“捉迷藏”才宣告结束。

    离家出走的男孩误上高速公路,幸被民警及时带离。

    14岁女孩离家只为“静一静”

    8月6日,泉州人的朋友圈也被一条小女孩走失的寻人信息刷屏。寻人信息称:小妍(化名),女,身高1.5米左右,昨天晚上7点多外出……还未回家,家人焦急万分……

    14岁的小妍因写作业与妈妈发生争执后离家出走,并留下一张纸条:我一个人出去静一静,今天晚上不会回来了,明天傍晚你们还会见到我,不过,不知道是以哪种形式见面。看到纸条,小妍的妈妈被吓得半死,赶紧报警。鲤城警方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的支持下,经过10多个小时不懈努力,于6日下午2时,在中心市区一家书店找到小妍。

    13岁女孩“没玩够”常出走

    6月21日,市区一名13岁女孩离家出走,家属寻找多天无果。警方随后在寻人平台上发布消息,直至7月2日,这名女孩才被找到。

    女孩为市区一中学学生,之前曾多次离家出走,“她从去年开始,每年都要跑出去三四次。每次都是偷跑出去玩,她说外面好玩的太多了,自己没玩够。”这一次女孩离家10多天,白天在外面玩,晚上就去24小时营业的地方休息,有空就捡些破烂卖钱。在女孩失联的这些天,家人每天上街找人,常常找到凌晨才疲惫又失落地回家。

    少年一年“流浪”10多次

    1月26日上午,高速交警接到报警,在泉州环城高速水头西附近路段,发现一名少年骑自行车在高速快车道行驶,随时可能发生危险。

    民警一路仔细寻找,在水头西出口附近应急车道,发现穿着校服默默骑行的少年,将他连自行车一起带离高速公路。原来,少年于1月25日离家出走,准备骑行到厦门,骑了一天一夜,迷迷糊糊走错路上了高速公路。少年16岁,姓王,晋江永和人,初二学生,想流浪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他的父亲说,儿子去年至今已离家出走10多次,每次出走,都没有和家人说,每次家人都要费尽力气,多方查找才找到。

    离家的孩子虽被找回,但出走的原因应引起重视。(资料图片)

    警方

    今年至今40多起孩子 出走警情

    近年来,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现象呈增多趋势。泉州市公安局110指挥情报中心民警介绍,今年1月1日至8月17日,共接到人员走失类报警1110起,其中小孩走失441起,而小孩离家出走的就有42起。

    民警分析,有些警情是因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防范意识不足、对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走失;而有些警情则是因为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关系恶劣,家庭关爱缺失,或者孩子自身心理脆弱、叛逆等原因,孩子离家出走的。“虽然最终走失的孩子都找了回来,但是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海英分析,离家出走的孩子,存在一些共性:以中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居多,十一岁到十五六岁之间的占大多数,呈低龄化趋势发展,男生多于女生,不少孩子性格较为孤僻,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

    每一次孩子离家出走都让父母焦急万分(资料图片)

    分析

    孩子离家出走“病根”多在家长

    孩子离家出走有其主观原因,如青春逆反等,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其根源还是因为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心理咨询师张海英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缺乏尊重

    获得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身体在成长,心理上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的认可,受到必要的尊重。考试给他过大的压力,没考好家长就一顿臭骂;和同学发生纠纷或者被老师批评时,家长不问缘由就开始批评;家长总是质疑孩子做不好一件事,贬低孩子,从不赞美孩子……类似事情的发生,都会使孩子觉得得不到想要的尊重和理解,离家出走对他们来说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可能是他们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很多小孩子离家出走,表面上看是一次争吵导致,实则是家长的不良情绪引燃了“导火线”。

    关键词:缺少安全感

    一些家长的工作节奏比较快,平时不注重孩子的学业、生活,很少与他们沟通。有一些来泉务工人员忙于打工挣钱,孩子在感情缺失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温暖。

    也有家庭只是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孩子孤独内向。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快乐和温暖,也会向往“外面世界”。

    关键词:家庭不和

    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夹在中间成为“出气筒”;单亲家庭孩子缺少关爱,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这样的孩子容易出问题。有的孩子会在虚拟环境中寻求关注,受影视作品、网游或者周围不良人员的影响,去寻找所谓关心他的人,觉得可以行走江湖,闯荡世界,导致离家出走。

    关键词:无原则溺爱

    有的孩子把离家出走作为吓唬父母的手段。小时候哭闹,父母满足他们,渐渐长大后哭闹后不管用,就选择更加激烈的手段,迫使父母满足他们的某种愿望。

    孩子受溺爱,渐渐养成自我甚至自私的性格,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甚至离家出走,回家后家长很快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一旦用这个方法屡试不爽,遇事就总以这种方式解决。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

    心理学上一般把孩子心理发展划分为3个“反抗期”:第一个是2岁到4岁,第二个是6岁到9岁,11岁到16岁则为“第三反抗期”(也就是常说的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孩子开始认知这个世界,觉得很多事情已经懂得,其实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不足,但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很强,觉得不需要别人的指导,也听不进道理,有着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自尊。如果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孩子逆反心理加重,他们可能觉得远离这个环境就舒服了,才不管后果。

    应对

    理智对待“第三反抗期”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沟通,避免粗暴对待。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注意他们细微的变化。”张海英认为,面对“第三反抗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家长该正视,调整观念,努力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

    放松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给他们一定的自由。11岁至1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家长如仍紧紧束缚,容易招致孩子抗争。与其堵不如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他们在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也会认真对待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孩子。不要把他们当成幼小婴儿来看待,而要让他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唤醒孩子的同情心,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做好分内事,比如做一些家务、认真学习。

    面对孩子学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有智慧地“冷处理”。经常会看到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火冒三丈,孩子也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先调整好自己的姿态,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

    多学习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生理特点,理性应对。很多家长总会陷入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拿自己当年的经历和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恰恰忽略了时代在进步,也说明他们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真正了解。事实上,“第三反抗期”孩子正值生理发育期,身体内充满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他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这时,家长必须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树立良好形象,少唠叨和指责,做好榜样示范。明智的家长一般不会随便开口指责孩子,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等,再和孩子沟通。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果家长在自己的形象上多下点工夫,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身好习惯,自然“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孩子对父母多了几分敬重,自然愿意听从父母意见。

    对孩子的个性化行为举止,正确引导,不横加指责。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处处体现个性化行为,家长看不惯,指责和批评,强迫孩子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容易招致反抗。比如孩子想弄奇异发型、穿另类衣服,家长首先要从校规校纪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又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就要考虑运用家庭规则约束,通过引导让孩子明白,家庭规则不是针对个人而定,全家人都必须遵守。

    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多些包容。“第三反抗期”时间跨度长,这是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很多“问题孩子”在度过这个时期后,随着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自身认知能力提升,会逐步自我纠正一些不成熟观点和做法。家长要做的是对孩子长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遵纪守法上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修订”枝末细节,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认识

    别走极端让孩子二次受伤

    张海英说,应对孩子出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预防,一旦孩子出走已成事实,父母就应该用博大的胸怀接纳离家的孩子,别让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对于出走归来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呢?张海英说,有些家长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更加严厉地管束,甚至打骂一顿;另一个是不敢管,怕再次激起冲突,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于严厉的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孩子回归的那一刻,家长应该控制好情绪,用平和的心态欢迎孩子归来。不敢管的结果是纵容,这也要不得,在孩子情绪平稳后,父母必须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出走或其他过激行为的危险性,让孩子树立一种规则意识,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不会再次出走。

    提醒

    未成年人走失应第一时间报警

    一般而言,发现孩子走失,家长会先发动亲朋好友寻找,等到找不到后才会想到寻求警方帮助。民警提醒,家长如发现孩子失踪,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及时立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找。

    对于有家长可能存在不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失踪、怕报错案的心理,民警表示,只要判断孩子可能失踪,就可以报案,不必有心理负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