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在安溪,初遇大师再识传统
  • 在安溪,初遇大师再识传统

    时间:2018-09-01 18:53:32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王清海指导央视记者现场体验摇青。

    王清海指导大学生观察茶叶变化。

    台海网8月3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茶是人在草木间。

      安溪县从全国最大的贫困县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靠茶,更靠人。

      为此,2017年4—7月,安溪县政府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袂举行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历时三个多月,产生了两名“安溪铁观音大师”,王清海是其中的一位。

      通过海选—初赛—复赛—决赛,历经制茶、评茶、讲茶、公众投票、综合考评等13道环节,王清海最后赢得了百万元现金的重奖。

      安溪铁观音有300多年历史,有2000多人参赛,王清海凭什么获此殊荣?

      传统茶

      他凭的是一泡传统茶,一泡保留原始韵味与茶魂的茶。

      在选拔赛中,王清海制作了一个批次的春季铁观音。这茶到底怎样?他内心忐忑,请人品鉴。一位资深茶人喝了,说你这个茶叶,让他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观音韵味,相信你在大赛中会取得好成绩的。一席话让王清海云开雾散,从容面对。

      王清海如愿以偿,斩获大师称号。他再次登门致谢那位老茶人。不曾想,老茶人拿出王清海赛前送给他的茶叶,郑重其事地说:“你送给我的15泡茶,我舍不得喝,还剩下7泡,你拿回去吧,好好收藏。传统铁观音,才是你应该坚持制作的工艺。”

      这就是“七泡茶的故事”。一位朋友听说后,有感于此,书写一副对联“北有清海,一杯浓韵观音香天下;南有伯乐,七泡正味佳茗遇知音”,赠给王清海,留下一段佳话。

      传统工艺

      他凭的是一道传统工艺,重摇青、重发酵的传统制茶工艺。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最大区别是,不用空调,甚至不用电风扇,通过自然气候条件来调节,完成凉青、摇青、发酵、走水全过程。摇青工序尤为重要。

      摇青,能摇出铁观音的香,是茶叶芳香物质部分转化的过程。每一次摇青后的茶青,散发出来的香气是不一样的。因此,把握摇青,是决定一泡铁观音茶品质优劣极为关键的一环。

      王清海将摇青环节总结为:“一摇茶叶走起水,二摇茶叶还阳来,三摇绿叶红镶边,四摇摇出观音韵。”“一摇匀,二摇活,三摇香,四摇韵。”他还认为,摇青的办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每次摇青的时间、轻重、间隔长短,都得根据茶青呈现的状况灵活确定。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是经验,更是感觉。只有如此,才能摇出上乘的兰花香、观音韵。

      评上大师一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20多个加盟店、加盟柜,重塑安溪铁观音的品牌。他受聘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校外导师”。他还结合30年实践经验,独辟蹊径,从中医学的角度来阐释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运用到茶叶加工制作中,总结出《四诊合参法在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上的应用》,刊登在业界权威杂志《中国茶叶加工》2018年第一期上。他之所以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制茶“秘笈”,是因为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王清海制茶30年,每年都在坚持传统工艺。当传统工艺受到现代工艺的冲击,当市场上片面追求“白水”(指的是发酵不到位,泡出的茶汤色不够金黄,像白开水)“香、鲜、爽”,当面对传统茶市场疲软之时,即便有困惑,他还是会练练手法,不至于生分;即便是机器代工盛行,他还是坚持四遍摇青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清海能在大赛中胜出,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结果,是对传统工艺的肯定与褒奖。

      于我而言,安溪之行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当地鲜明地提出“去冰箱化”。

      冰箱储存铁观音,至少是闽人皆知。“去冰箱化”无疑是安溪茶人的一次自我革命。不是否定冰箱,更不是否定清香型铁观音,而是倒逼生态、倒逼工艺、倒逼储存度,是回归传统制茶工艺,重在追本逐源、培元固本。

      传统人物

      走进王清海大师工作室,在简洁、素雅的现代化装饰风格中,正堂案桌上供奉着一尊传统人物的塑像,引人注目。

      这是“茶王公”谢枋得的塑像。

      谢枋得(1226—1289),南宋著名爱国文学家和诗人,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榜进士。南宋灭亡后,他不愿在元朝为官,便一路南下入闽,至今天的安溪县感德镇大岭山,在此隐姓埋名。在寓居感德的年岁里,他一边讲学劝道,教化山民,一边鼓励百姓垦荒植茶,富裕山民,并为后世留下了著名茶诗《觅茶》:“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他离世后,为铭记其贡献,感德民众尊奉他为“茶王公”。此后,“茶王公”逐渐衍变为安溪茶人的共同信仰。

      听着口口相传的“茶王公”故事长大,王清海觉得茶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始终心存敬畏。

      我想,王清海能成为当代茶王,是传承了“茶王公”的美好品质。

      他结对帮扶贫困茶农的故事,便是例证。

      在大师赛颁奖当日,安溪县政府将两位大师的代表性茶品举行拍卖。王清海的500克春季铁观音拍卖所得102万元,全部捐赠给安溪县扶贫开发协会。王清海担任家乡的剑斗镇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又捐赠20万元。他资助由义教育基金会,长期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剑斗镇云溪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结为帮扶对子后,他不仅将自己管理茶园与制茶技艺传授给茶农,指导茶农制出优质好茶,而且通过做好茶园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增加了村财收入……

      指导茶农不易,转变观念更难。在指导郑连城、郑为德等茶农改造茶园时,王清海首先要求挖除过密茶树,达到株距标准化。对方怕拔了影响产量,犹豫再三。王清海见后当场表示,只要是按照规定标准种出来的茶,他会以高于当地市场均价兜底包销。这才使茶农下定了决心,拔掉密集的茶树。一年之后,一亩可收50~60公斤毛茶,茶农乐了。为了增加茶农收入,王清海还鼓励他们梯壁种豆、套种果树。这样做,既让茶园通风透气、健全生态链,又减少病虫害,提高了茶青品质。

      今年7月10日,正值第八号台风“玛莉亚”即将来临之际,随着大气压的变化,天气闷热异常,地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王清海生怕茶农遭灾受损,赶赴郑为徳茶园,叮咛又嘱咐,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与其说王清海视茶树为神祇,不如说他待茶人为亲人。

      传统文化

      人在草木间是茶。

      安溪首个“人才之家”日前在王清海大师工作室挂牌。

      王清海将去年9月22日开业的大师工作室命名“文化店”,觉得只有文化才能将一小叶做成一大业。中国传统文化有返本重源的传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既然铁观音有几百年历史,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守正出新,才能使茶业走得更远。

      当他将铁观音的“观音”二字解读出“这是上天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诚敬之心、爱心之义、慈善之德”,我们就不难理解,王清海在扶贫帮困中是怎样践行乐善好施、“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等传统美德的。

      谈到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茶人情怀,王清海坦言,这源于他贫困的童年经历。

      王清海有弟兄姐妹11个,对缺吃少穿的滋味感同身受。他17岁初中毕业,顶替父亲岗位参加工作。当时有去工商、税务部门的机会,他之所以选择后山茶场,不只是父亲在茶场担任20多年的场长,还因为在那里是吃大锅饭的,顿顿能吃饱。

      王清海从小跟随父亲在茶园里摸爬滚打,父亲对铁观音的感情以及对传统制茶技艺的心得,耳濡目染影响了他。但父亲留给他最大的财富,不是制茶技艺,而是做人道理。

      他清晰地记得,大年初一,父亲只在上午放半天假,下午就带着他兄弟姐妹几人上茶山。每个人拿着一根棍棒,将父亲翻出来的土夯实,形成一道田埂。父亲一边干活一边教导:“敲打田埂就是把田埂夯实,这样开春春雨来了,就不会将茶园的肥料冲走……”

      如今回忆起来,父亲生前总是挂在嘴上的“好天要存下雨本”“善待铁观音茶树就是善待自己”等家教,是多么质朴,又是多么深刻!从此,他一生为茶而生,以茶为荣。大年初一敲打田埂不只是让他事后明白,人穷志不能短,勤劳才是一生财富的道理,对后来他独自出来创业、经营茶业亦有启发。恪守传统,不忘初心,弘扬匠心,是安溪铁观音风靡数百年的坚实支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次腾飞”的坚实支点。

      安溪早已告别了“食不果腹”的苦涩年代,正朝着“福建山区第一县”“全国经济发展五十强”的梦想进发,靠茶,更靠人。

      至此,我顿有所悟:是坚守传统工艺制作出了传统好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了一代安溪铁观音大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