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惠安东莲村发现泉州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旧居
  • 惠安东莲村发现泉州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旧居

    时间:2018-10-27 15:08:45  来源:台海网  作者:

    东莲古称“东林”,为蔡清家族的祖居地;元代时,蔡清的祖先蔡惠为避红巾军之乱,始徙泉州城内居住;蔡清成名之后,曾返东林祭祖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今年是泉州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字介夫,号虚斋,谥文庄)逝世510周年,蔡清的身世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日,惠安山霞镇东莲村的蔡氏族人告诉记者,他们早前通过比对鲤城、晋江、莆田、仙游等地蔡氏族谱,查阅古籍、文献,访问乡里耆老,以及与泉、莆等地蔡氏宗亲沟通信息等方式,确认东莲村内一处老宅残址为蔡清旧居地,由于历史缘故老宅只剩几截断垣,现在村里正将其翻新重修。村内原来还有始建于明代的蔡氏祠堂,旧时已颓圮,满目疮痍,今存遗址。

    蔡清旧居前有池塘

    蔡清为泉州市区西街人,今西街孝感巷内尚有其故居,为何却在惠安东莲也有旧居?东莲村人蔡玉法告诉记者,东莲村古称“东林”,为蔡氏祖居地,蔡清的祖先正是由此迁居至泉州城内(古为晋江县治所在地),生息繁衍。后来,蔡清为寻根溯源,曾返回东林蔡氏祠堂祭祖,并在东林小住了一段时间,其居住之所便成了旧居。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名人故居主要指名人出生处,或童年时期乃至成年后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过的地方。而旧居一般指临时居所,亦可是长时间居住过的地方。所以,东莲村蔡清住过的地方应为“蔡清旧居”,而非故居。同时,如果蔡清的祖先们曾长期在此居住、生活过,这里亦可称为蔡清家族的祖居地。

    清代李清馥所撰的《闽中理学渊源考》在“东林蔡氏家世学派”条目下称:“蔡文庄(即蔡清)先生先世家惠安之东林里,至元代,有处士讳惠者始徙晋江,是为先生始祖。先生尝自述其高祖大略,谓高祖世安公讳润,与朱都宪为友……曾祖讳辉中,永乐甲午乡试;祖讳懋德,不仕;父讳观慧,为允元公。”明焦竑所撰的《国史献征录》亦称:“先生讳清,字介夫,蔡出惠安东林旧望,逮处士惠迁晋江。”由此可知,蔡清的祖居地确为“东林”。至于蔡惠为何要迁居泉州城内,有史料显示是为“避红巾寇徙晋江”。

    查阅明嘉靖《惠安县志》发现,惠安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县,“初置县时,折晋江东北十六里领以三乡,其后复增至二十里,庆历八年乃定为十八里,仍三乡领之”,也就是说惠安宋时设三乡十八里。“三乡”分别为崇武乡、崇善乡和城山乡;“十八里”为太康里、守节里、礼兴里、民安里、长安里、平康里、归化里、祥符里、温陵里、安仁里、同信里、尊贤里、延寿里、崇德里、德音里、光德里、待贤里、民苏里。后来,元贞元年(1295年),“三乡十八里”变更为“四乡十八里”,即文质乡、行满乡、忠恕乡和信义乡,十八里不变。但并无“东林里”的记载。细查县志记载的十八里内的水利设施分布发现,在太康里中有名为“东林塘”的水利设施。可见“东林”地名确实存在。据介绍,宋元时的太康里大致范围为西起玉塘(今台商投资区玉塘村)东至赤湖(今惠安赤湖国有林场一带)。东莲村恰在这一范围内。不过,虽然东莲人世代相传村子古称“东林”,但囿于史料匮乏,今人也难以笃定它就是古书中记载的“东林里”。不过24日早上,东莲蔡氏族人在东莲村草田顶找到一块东莲蔡氏祖先的墓碑,上面刻有“东林”二字。

    驱车来到山霞镇东莲村内,在乡道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坊,上面有匾额名为“迎熏门”,据蔡氏族人介绍,这是“迎纳东南方的和薰之风”的意思,暗喻文风昌盛。正在重修的蔡清旧居是座两进单护厝的闽南式建筑,而村中的蔡氏祠堂已是荒草丛生,面目全非。来自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的蔡清后裔蔡舜龙、蔡建平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先葬于桃花山一带,墓碑上皆刻有“东林”二字。后来与东莲蔡氏取得联系后,被告知东莲即为东林。双方还就氏族谱牒展开讨论,最后才确认同出一宗,欢喜团聚。在东莲当地,迄今流传着很多与蔡清相关的传说,蔡氏祠堂内据说还曾悬挂过蔡清的画像,只不过如今这挂像已随祠堂的倾圮,如烟而逝了。

    早前泉港文史界亦有人士提出“东林里”为今之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理由是施厝地域为明代惠安县十都“东林铺”所在地,明代叶春及的《惠安政书》还列出东林铺内有“东林、林头、阿厝(柯厝)、丘厝(邱厝)、港口、北罔、仑头、山边、张具、鹳落、垫仔、外厝”12个村庄。据传在宋、元、明时,就有蔡、林、施、吴、郑、余、高、麦诸姓杂居于此。但“东林铺”是否就是“东林里”,同样没法形成证据链予以确认。更遗憾的是,不管是山霞东莲还是南埔施厝一带的蔡氏族谱都早已遗失,这就让“东林里”的分辨难上加难。蔡玉法表示,东莲蔡氏族人当下正抓紧搜集、整理文献资料,以期寻找出更多蔡清与祖居地之间互动的线索及故事。

    蔡虚斋逸闻轶事新探

    蔡清对易学的研究渊深,对《周易》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整体把握,其著作《易经蒙引》对于之后明清闽南易学的影响至深;人传他通过观察文字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寿限;他重视培养人才,对贫困学生不但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即使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也不弃帮助他人;他还是个古典式的“暖男”,与亲友、师长、门生等往来书信时,都没忘了附上小礼物

    《蔡文庄公集》中收录的蔡清像

    相传蔡清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福建乡试第一时,清源山为其“鸣如玉磬者三日”。图为清源山老君岩。

    核心提示

    宰相李光地在《重修文庄蔡先生祠序》中称:虚斋蔡先生(即蔡清)崛起温陵,首以穷经析理为事,非孔孟之书不读,非程朱之说不讲。其于传注也,句谈而字议,务得朱子当日所以发明之精意……的确,蔡清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明清两代的名人对他多有评议,其中也不乏透露一些儒林秘闻的。透过这些古人的“小道消息”,或许可以了解更真实的蔡清。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郑冰芳 文/图

    文献之宗 耆英之望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谥文庄,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他的故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孝感巷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先儒蔡文庄清宅:在曾井铺,今为祠。”此故居坐北朝南,二进,整体建筑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厅寝龛内奉祀有蔡清坐像,一身浅蓝衣袍,双手笼于袖中,面色和蔼,儒雅可敬。另有一座蔡清祠(文庄蔡公祠)坐落于泉州府文庙广场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之一。

    史料载,蔡清自幼好学,天资颖悟,有司试其文,皆以大器期之。逐渐长大后,他尤其致力于六经、诸子及史集之学,对理学名家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朱熹等的性理之书,“靡不熟读精究”,做到“毫分缕析”,常能发表过人的真知灼见。蔡清一生著述宏富,除鼎鼎大名的《四书蒙引》15卷、《易经蒙引》12卷外,还有《河洛私见》《太极图说》《(通鉴)纲目随笔》《虚斋文集》《虚斋独解》《艾庵密箴》《考订大学传》等。他撰写《易经蒙引》的地方,甚至被后人直接称为“蒙引楼”(原位于西街裴巷口西侧,旧已废)。

    像蔡清这样一位鸿儒,他的头衔自然多到不可胜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最出名的称号是“八闽文献之宗”。这个称号是在蔡清去世96年后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明神宗朱翊钧钦赐的。当时是由时任礼部侍郎、署部事的李廷机奏请为蔡清赠官,以示朝廷崇儒重道之意。结果,明神宗在诰书上一方面表示赠予蔡清“礼部左侍郎”官衔;一方面夸赞蔡清“为八闽文献之宗,负一代耆英之望”,皇帝金口玉言,寥寥数语等同于为蔡清锁定了一代文宗的历史地位。

    蔡清祠坐落于泉州府文庙广场西侧

    争取谥号 仰庇有功

    在明代名臣、安溪人詹仰庇(字汝钦、尔钦,号咫亭)的眼中,蔡清身上有五大优点:劲节、早见、高行、正学、真修,这是詹仰庇在为已故的蔡清奏乞谥号时总结出来的。奏疏文稿今收录于由泉州文库出版的《蔡文庄公集》内。詹仰庇在奏疏中称:“臣尝取清生平,反复论之。力抗藩王,独立不惧,劲节也;方宁庶人舞智炫才,盛有贤称,而明炳几先,睹于未形,早见也;超然远遁,不俟终日,亭亭物表,皎皎霞外,高行也;平居非圣人之书不观,非圣人之道不谈,正学也;躬行实践,不愧屋漏,真修也。朱熹有功于圣人,而清则有功于朱氏。羽翼经传,折衷群言。”从五个维度来崇议蔡清,足见詹仰庇对蔡清的敬仰之心。

    蔡清为官时品级不算很高,按常规说法是“官不及谥”的。但詹仰庇认为蔡清作为一代理学名臣,成就突出,理应特恩赐谥。詹仰庇在奏疏内曰:“皇上试举清人品询之,在廷有能置议者乎?试举《蒙引》一书,有一人不诵习者乎?试询以谥之兴从祀当否,有称不当者乎?盖非臣私论,实在廷诸臣之论也。”意思就是蔡清的人品没得说,他的《四书蒙引》《易经蒙引》连当朝大臣们都个个诵读学习,大家都觉得皇上应该给蔡清赐谥号并将他奉祀于祠中。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令人信服。最后,经礼部、吏部审核之后,明神宗同意赐蔡清谥号“文庄”,并附评语“穷经致用,尚流百世之芳;节惠尊名,永锡九原之贲”。可以说,为蔡清争取到这个谥号,詹仰庇功不可没。

    预测能力 惊世骇俗

    许多古籍都记载称,蔡清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福建乡试第一时,清源山“鸣如玉磬者三日”。山为人鸣,这虽然有些迷信的说法,但蔡清通过学《易》,激发了自身某种“特异功能”却可能是真实的。

    蔡清对易学的研究渊深,对《周易》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整体把握。其著作《易经蒙引》更是从易与天地准、理气无先后、静极至虚明三个主要命题上出发,阐述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这些理论对于之后明清闽南易学的影响至深。但罕为人知的是,据其门人林希元透露,蔡清“素有精鉴,常以文字知人之穷通寿夭”,意即蔡清有超恐怖的识别、测算能力,通过观察文字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寿限。“士有经其甄别者,毫发不爽”,经他测算过的人,没有一个不准的。林希元把这事记载于《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理学名臣谥文庄虚斋蔡先生行略》一文当中,还举例称:“在江西,舒修撰芬、夏考功良胜、邹编修守益方为诸生,未知名,先生试其文,于舒则以殿元许之,夏与邹则称为台阁之器,既而皆如所料。”明代江西人舒芬、夏良胜、邹守益还是童生没啥名气时,蔡清(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看他们的卷子后,马上断定舒芬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中状元,而夏良胜、邹守益都是能出任朝廷要职之人,后来竟都一一应验。不仅如此,希元又称:“子举人存畏,聪明夙成。先生赏其文,疑其不寿。学政文移,盖其文之粹者。先生谓不类平时之作,自意必不久,不知何所见也。”蔡清光看举人存畏的文章,就知道他命不长久了。这听着真的有点瘆得慌。

    蔡清性好山水,“经史之暇,常携诸生山游,裹粮数百里,或经月而后返”。别人游山玩水一番也就算了,蔡清不同,他居然“寻葬地以为乐”,到各地游走竟是为自己找一块以后可以葬身栖息的墓地。据林希元载述,有一天,蔡清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沐浴更衣戴冠之后,告诉他的学生曰:“吾官至国子师,于愿足矣,复何憾?但吾平生志慕古人。古人如贾谊、诸葛孔明辈,皆年未四十,做出许大事业。今吾年过五十,而功业不建。上负天地,中负朝廷,下负祖宗,此吾所以羞也。诸君其识之!勉之!”说完瞑目而逝,“是夕,有星坠于屋之西吻”。

    后来蔡清葬于泉州桃花山一处名为“龙虾出海”的穴地。令人痛心的是,据载,蔡清墓1933年曾被盗过。如今再访其墓,墓穴只剩空壳,依稀可见齐整的砖砌墓室券顶。墓穴四周,厚厚的松针覆地,一眼望去尽苍灰,显得十分凄清。

    西街孝感巷蔡清故居中有其塑像

    撰写密箴 鞭策自己

    蔡清是个自律的人,清道光《晋江县志》:“(蔡清)为‘密箴’五十条,皆自箴自砭之语”,蔡清不断地写些“密箴”,不是为了纠谬别人,而是用来时刻提醒、鞭策自己。比如他自箴称:步步是理,即步步天堂;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此语其谁不知诵之?顾实得者难耳;分阴不惜,学力不充。当事临疑,口耳无所归,手足无所措;最要静,愈静愈灵……自题其卧处云:“善爱其身者,能以一生为万载之业,或一日而遗数百年之休。不知自爱者,以其聪明而际盛时,操名器,徒以就其一己之私而已矣。所谓如入宝山,空手回者也。”这些箴砭之语,就算现在读来,也不觉过时。

    明万历年间工科左给事中李熙就称赞蔡清“心术光明、操履端正”“饬躬励行,动准古人”,认为他的那些“密箴”可谓“有为己之实功,而精于谨独者矣”。明代著名方志史学家何乔远也称,蔡清“尝为密箴,不以示人,积久至五十条,皆自砭自箴之词。兢兢然,惟恐惭负天地君亲,得罪师友。”

    穷困潦倒 不弃助人

    蔡清重视培养人才,他刚登进士不久就归家,在泉州水陆寺讲学,江南学子追随他学习者众多。后来蔡清为官所到之处,如建州、严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处,至必讲学,“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告病归家后,仍在水陆寺讲学不停,因此“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他对贫困学生不但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在蔡清的倡导和影响下,泉州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等28人在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人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出版论著达90多部,一时泉州研《易》蔚然成风。围绕蔡清这一核心人物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

    不过,蔡清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有时穷困潦倒时,他也会发点牢骚,甚至向亲朋、门生“哭穷”,这大概是他借以宣泄内心郁闷的途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续藏书》文集中就记载了蔡清的几次“诉苦”。如,蔡清曰:“儒者致用,尚欲经理一世,康济群生。今吾数口之家,生计常不办,至数数仰资他人,贻忧父母。才之疏劣,于此亦可见”;又尝题卧处曰:“命好德不好,王侯同腐草。德好命不好,颜渊任穷夭(颜渊是孔子最贤能的弟子之一)”。蔡清还曾在给李宗一的书信中自述道:“清贱病已二十年,非止今日,宗一所素知。而始终一贫,债负辗转,则虽宗一有未尽知者,兹不欲多及也。”

    但发牢骚归发牢骚,蔡清恤贫抚孤却从不吝啬。何乔远就在《名山藏儒林记》中载称,“(蔡)清每遇亲忌,痛哭流涕,终日不御酒肉。宗族内外,有贫乏者,恒赒恤之。死而殡葬之,抚其孤。门人贫者,亦常衣食之。”即使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也不弃帮助他人。难怪何乔远叹曰:“盖仕宦之入屡空,而不暇自计。”蔡清的官俸就这样被花光了,因为他向来忘了考虑一下自己。

    东莲蔡氏祠堂早已倾圮

    信附礼物 古典暖男

    古代文人注重礼节,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细看蔡清与亲友、师长、门生等往来的书信时,你会发现他还特喜欢送礼!小扇子啊,小手帕啊,茶帖啊,都是随书信一并附送的,真是一个古典式的“暖男”。

    在写给李宗本的书信中,蔡清称:“自古凡未及一面,而辄以襟期相付与者,其气味类非人所知,而执事以施之清,拜赐厚矣……附杭笔四枝,墨一笏,扇一握。”也就是说两人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就因为志趣相投,擦出了严重的“火花”了。李宗本有送“厚礼”给蔡清,而蔡清也回了笔、墨、扇等小礼物,这绝对是文人最有诚意的“邮件赠品”了。

    在给陆宪长的书信中,蔡清先是致敬:“视公向者一日了数十大公案,犹绰乎有余裕,人才相远何如也?愿益为国家、为苍生自保重。”随后抛出“礼包”:“附奉小书数册,手帕二方,殊不能尽下情。”真是有“礼”有据,想必收信之人,看了一定会乐开怀吧?

    弘治十二年(1499年),蔡清丁艰,在给官员杨守阯(号碧川)的书信中,对其在自己丁艰期间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最后写道:“手帕二方,香茶二帖,奉表微忱。高祖墓表,尚乞留尊念,更容申谢。”恳切地奉上礼物,并请求杨守阯为自己的高祖撰写墓志铭。

    在书信《寄萧山嫂》中,蔡清体恤萧山嫂要“保育幼孤,教训二女”,表示自己会节约开支,随时附寄钱银,“以助衣食之计”。最后在信末写道:“万乞情察外,有香一束,木棉布二疋,祭文一帖,奉祭兄灵。牲酒银伍钱,着克忠临时备用。言不能尽矣,惟内外诸亲列位前,乞一一引名拜意。”遥寄香束、木棉布和祭文,以表对兄长的祭奠之情,这让蔡清看上去,更充满了人情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