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泉州西街古早味花包 花甲夫妻坚守百年老手艺
  • 泉州西街古早味花包 花甲夫妻坚守百年老手艺

    时间:2017-06-15 20:35:39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6月15日讯 据闽南网报道,跨过新华路,沿西街缓缓西行。车声、人声依然喧闹,却多了更浓郁的古早市井味儿。西街370号老寿春花包店里,柳声志和郭淑贞这对老夫妻,从凌晨3点多开始埋着头忙前忙后。到早上7点多,店里的大蒸炉已热气氤氲,蒸出了当天最后一炉子糕粿。

    老寿春花包店,或许是泉城最后一家可定制花包的店铺了

    隔着这层摸不着的面食香气,你可以大胆想象:数十年乃至百年前的某个清晨,刚出炉的花包、寿桃、鸡蛋糕烫嘴弹牙,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咬上一口。尝过真材实料的古早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长辈那么爱吃糕糕粿粿,而不是如今市面上高颜值的所谓“美食”。

    花甲夫妻 坚守百年老手艺

    没有悬挂各种“老字号”、“名小吃”的招牌,但这家老店在街坊邻居中颇有声名。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重视礼俗的泉州人所需要的各种糕粿,花包、三牲、五牲、寿桃、蛋糕,在老寿春都可以定制。比如花包,是婚礼盘担中的重要食物,传统的老酵母发面,花生碎、冬瓜糖、芝麻、白糖做馅,面皮正中盖上圆圆的红双喜。一口咬下去,香甜脆的口感瞬间让味蕾得到满足。

    老寿春生意挺好的,四邻八乡的客人都慕名前来。这也许是泉州城里最后一家可以定制花包、寿桃等各种糕粿的老店了。为什么不去争取各种“金字招牌”呢?提问的话音刚落,老夫妻竟都停下手头的活,异口同声地叹气道:“老了呀!”后代要不要传承?在花甲之年的夫妻心头,这是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做糕粿也是门手工活,既不会饿死,也不能暴富啊。”郭淑贞感叹,“赚一万元,那就得卖一万个糕粿。手工吃不通啊!”

    支持老夫妻撑下去的理由,就是把爷爷柳寿春创办的这家花包店,尽可能地延续下去,哪怕多开一天也好。当年,店铺传到郭淑贞公公手上时,大家已开始称它为“老寿春”了。郭淑贞娘家住在柳家隔壁巷子曾井巷,早年母亲去世,她12岁就外出卖菜挣家用。做事利索的小姑娘很得老柳家的欣赏,便几次三番托人去说媒。1979年郭淑贞嫁入柳家时,爷爷刚去世不久。老柳家不知是否有意,自爷爷和公公淡出经营后,便将这传承的事交给了手脚麻利的媳妇。

    丈夫柳声志以前跑车当司机,清晨出门前会帮忙把和面的辛苦事做完。“我喜欢拼了命地把活干完,再舒舒服服地坐着休息。”郭淑贞笑道,自己性格要强,事情没做完就总挂着心。柳声志退休后也全心投入老店,夫妻俩一起把生意做得妥妥当当的。

    古早味花包,满满都是老泉州人的记忆

    销匿的老店 也曾糕粿飘香

    郭淑贞说,刚嫁到柳家时,西街从钟楼到西郊,算上他们家,不超过三家铺子卖馒头等糕点。现在一条街走下来,卖吃的店数都数不过来。真正严守古法制作的商家,却少之又少。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东街、西街一带卖传统糕粿的,还有“福泉珍”、“饴美”等。“饴美”已销声匿迹,“福泉珍”虽数十年来声名显赫,但后继乏人,近年来偶尔会在节令时做些润饼销售,但如今知晓这个老字号的人已经很少了。

    “福泉珍”后人戴植楠带着我们找到了已90岁高龄的老伙计林锡国。说起老东家,算不清自己今年高寿的林锡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些琳琅满目的珍馐的一道道制作工序。“福泉珍”不止做糕粿,还做冬瓜糖、蜜橘、蜜李、蜜桃,自家后院就有一大片的蜜橘林。“福泉珍的东西卖得比一般店贵,但生意还是很好。伙计们每天从早忙到深夜,只要你够勤快,钱都赚不完呢!”林锡国回忆道。

    邻里称呼创始人戴洪恩“阿歪伯”。阿歪伯在清朝光绪年间创办了福泉珍,林锡国十六七岁时到店里学手艺。他手脚勤快,很得头家赏识。到上世纪50年代末,福泉珍被整合到新门街糖饼厂,其第二代掌门人戴炉生带着伙计们一道,成为糖饼厂的师傅。后来,福泉珍的手艺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这一百年老字号便逐渐淡出了泉州人的视线。

    后人讲,“福泉珍”如果传到现在,也该有110多个年头了。现在西街149号,还能看见“福泉珍”小小的简易的木板招牌,却已没有了百年老字号的底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