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宁德未发现赤潮和受污染海产品流入
  • 宁德未发现赤潮和受污染海产品流入

    时间:2017-06-15 20:43:22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原标题:我市加强海域赤潮监测和海产品检测,未发现赤潮和受污染海产品流入....

    台海网6月15日讯 据宁德网报道,近期,我省部分海域出现链状裸甲藻赤潮。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近海未发现赤潮,也未有受污染海产品流入。

    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科负责人介绍,近期,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加大了对我市近海海域的监测。根据赤潮监测网监测数据,我市海域目前未发现赤潮,海域优势藻种以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为主,无毒,对海域生态无影响。同时,市海洋与渔业局已按照省赤潮应急监测方案,对近海海产养殖区,尤其是贝类养殖区开展监测,未发现受污染海产品。海洋与渔业部门工作人员还深入我市沿海养殖区开展赤潮科普,介绍相关防范措施。

    市食药监局也于近期组织开展销售来自赤潮区域海产品的专项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此次专项检查对象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水产品经营单位等,重点检查水产品经营单位是否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督促市场经营者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义务,严禁赤潮区海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确保市场销售的海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检查43个农贸市场、超市、水产品经营户,暂未发现赤潮区海产品流入我市,也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

    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开展巡查监管,加强对宾馆酒店、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集体用餐配送等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严禁采购和加工制作来源不明、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

    相关部门提醒,赤潮的防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我市沿海广大渔民、养殖户,以及在海边游玩的群众如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变色、多泡沫、养殖生物大量异常死亡时,应及时向有关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海洋部门会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赴现场取样检测。如确定发生赤潮,将会按有关规定发布赤潮信息,并采取相关措施妥善处置。同时,为确保饮食安全,近期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海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此外,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闽东日报记者茹捷)

    【温馨提示】近期慎食贝类海鲜!

    6月8日,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方网站发布的福建沿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测(2017年第41期)中显示,据福建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6月6日,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位于预警海区Ⅶ区)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另外,还需提醒消费者,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科 普

    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

    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小贴士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那么你知道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吗?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又是什么呢?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

    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4、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

    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是什么?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有: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5、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