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八闽大地的红色印记 | 澳柄宫:古庙里的红军往事
  • 八闽大地的红色印记 | 澳柄宫:古庙里的红军往事

    时间:2021-04-23 22:56:32  来源:台海网  作者:

    1928年,莆田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在这里成立

    澳柄宫:古庙里的红军往事

    澳柄宫

    台海网4月2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眼望不到头,郁郁葱葱之间,可见清流潺潺、屋舍散布。记者由莆田市区驱车一小时,抵达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8师)第207团驻地旧址——澳柄宫,就位于这里。

    据史载,澳柄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地形隐蔽、位置特殊,是当时莆田城区通往广业(白沙、庄边、新县、大洋4个乡镇的辖区总称)山区的必经之路。1926年莆田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莆田澳柄支部、1928年莆田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莆田游击队均在此成立。

    澳柄宫的背后,以废弃小学为基,修起了两层陈列馆。

    时光回溯至1930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到莆田巡视工作,决定派军事干部黄琬来莆主持军事工作,加强武装斗争领导。黄琬到莆后,先与莆田游击队负责人陈天章等人商议,把全县不脱产的农民游击队集中到澳柄、东度一带整编为工农红军,然后逐步扩大红色区域,作为莆田游击战争根据地。

    1930年8月中旬,按照部署,黄琬、陈天章、王纪修等人在白沙东泉圆通寺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8师)第207团,由黄琬任团长,陈天章为政委,首批报名参加的战士有50多人。会议还决定在澳柄、东泉等有条件的乡成立赤卫队,以配合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207团成立后,曾先后在澳柄后埔、邦溪、东坑、黄龙等地多次开展惩治恶霸劣绅的武装斗争,极大地鼓舞了闽中人民,同时也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恐慌。

    如今,桥上往来的是闲适悠然的村民。

    澳柄宫前不足百步,有一古石桥,名为澳柄桥。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南北走向横跨澳柄溪,总长49.3米,为“闽中山泉桥梁建筑之最”。桥面以长短不一的大青石条横竖间铺而成,两侧有石栏杆及石狮两对。近岸一侧,古榕郁郁葱葱,枝叶繁密如盖,为来客撑起一片阴凉。桥下,是一潭浅浅的溪水,映照着澳柄宫的今昔。

    当年,207团以澳柄宫为驻地,在澳柄桥头设立哨卡,与周围以澳柄支部为中心的7个老区革命基点村一道,共同组成革命斗争根据地。

    这里,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战斗。1930年8月24日清晨,国民党军分三路从澳柄岭、东坑岭和梧塘山围攻澳柄乡,其中一路堵击驻扎在虎井村的赤卫队,两路合围207团驻地澳柄宫。

    清晨时溪头浓雾弥漫,国民党军逼近澳柄桥头时,红军哨兵才发现,为时已晚。住在澳柄宫内的黄琬听到枪声大作,连忙指挥40多名红军战士撤退,自己则留下断后,他背靠大榕树英勇抵抗,后因弹尽受伤被俘。被捕后,黄琬受尽酷刑,壮烈牺牲。住在下茹山的陈天章和王纪修在战斗中集合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迎击敌军,两支队伍互为犄角,与敌激战至弹尽后从小路撤往山中。

    澳柄宫、澳柄桥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介绍,澳柄宫革命斗争在莆田革命史上誉称4个“第一”:创立了第一批乡农民协会、创建了第一批农村党支部、创办了第一期列宁小学、创建了第一支工农红军游击队。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中特(工)委、莆田县工委驻地都曾设在澳柄宫。

    金戈铁马,春秋代序。如今,澳柄宫前仍红旗飘扬,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学生市民来到这里,瞻遗址、观展陈、学党史、悟初心,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