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中国天眼”里的“福州造”
  • “中国天眼”里的“福州造”

    时间:2017-08-07 20:30:15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8月6日讯 据人民网福建频道报道在贵州平塘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续

    去年9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县正式落成启用。这个拥有“中国天眼”美誉的望远镜,因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而引起各方关注。而“天眼”用以接收信号的天线,有19000多个部件是“福州造”。

    3日,记者在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一楼展厅看到,3根长约30厘米的棒棒糖形金属件摆放在角落,这是上润公司制造的“向心关节桁架结构轴”。“天眼”上,这样的配件有19000多个,它们与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关节轴承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天眼”的天线骨架部分。

    这些部件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每一个都不同。上润公司董事长黄训松告诉记者,天线呈放射状环绕几百圈分布,这些“棒棒糖”每个都有3个~5个螺纹开孔,用于安装上一级支架。“螺纹孔位置偏差0.1毫米,天线末端的球面就无法安装,只能拆除整个单元并重新加工装配。出现0.05毫米的偏差,天线的灵敏度就会出现几何倍数的降低。”且望远镜安装在有落差的地面上,每个配件上的螺纹与平面的垂直度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任务重,难度高,普通的企业难以完成这样的工作。2015年3月,黄训松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攻坚,到2016年4月才完成这项任务。

    究竟这近2万个配件是怎么完成的呢?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为每一个配件都建立了信息表格,然后对照信息表,设计出三维图纸,再用设备进行编程、加工,最后检测。”在生产车间,工程中心副总经理黄锟明向记者介绍,“每一个配件在经历每一道工序时,都有类似‘身份证’一样的加工号码,以便明确到具体责任人,他们都要对图纸、程序进行核实,确认,不能出一点差错。”

    因为配件数量庞大,工艺流程复杂,即使24小时轮班赶工,也面临着无法按时完成的危险。如何提高效率?工程部副主任、高级技师黄文明大胆创新,改良加工工艺,将原本加工5个~6个配件就会磨损的刀具性能提升至能加工五六十个,大大节省了加工时间。

    最终,整批配件高质量完成。其间,仅有2件出现瑕疵,但他们果断将之定为废品,重新制作。

    “这是上润公司成立20多年来,遇到的任务最重、工序最复杂的项目,但是我们做到了。”黄训松感慨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